清代实行的土地制度为“摊丁入亩”。
第1题:
清朝摊丁入亩的实施,基本取消了按人丁和土地分别征收赋役的双重标准,只按土地的单一标准征收。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清朝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这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与发展,也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第6题:
摊丁入亩主要实行于()皇帝在位时期。
第7题: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第8题:
清朝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第9题:
中国古代的下列制度中,包含着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的目的的有()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顺治
雍正
康熙
乾隆
第13题:
简述“摊丁入亩”产生的原因、内容和评价。
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明制,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丁银以按丁征收为主,兼有按地征收。康熙时丁银很重,农民为逃丁银而流亡。为了稳定税收数额,确知人丁数量防止农民流亡,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定额征收每年丁银,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额的固定给地丁合一创作了有利条件,但没有解决丁役不均问题。康熙五十五年少数地区率先摊丁入亩,雍正元年宣布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
摊丁入亩的内容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同时,将地丁之外的匠班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在田赋中征收。
摊丁入亩在我国封建服役史上有划时期意义。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实行的仍然是人口、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摊丁入亩将固定的丁银全数摊入地亩,随之取消了人丁编审,使二元税制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制。这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一,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封建国家基本放弃了对农民、特别是对无地农民的直接控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迁徙或改业不再受户籍限制,流动人口大大增加,促进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无地的工商业者没有了丁银负担,对工商业的繁荣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破产农民从农村游离出来成为雇工,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人口统计摆脱了同赋役制度的联系,利于人口统计的精确和人口增长。
摊丁入亩也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第一,废除丁银制度不是通过直接放弃丁税银额而是以摊丁入亩的方式来实现,是以保证封建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的,代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第二,地主往往通过增租的方式将丁银负担转嫁给佃农。第三,摊丁之后徭役制度虽从法令上废除,但徭役加派并未根除。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皇帝是()。
第17题:
改革税赋制度,实行“摊丁人亩”()。
第18题:
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第19题:
清朝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有利于()
第20题:
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第21题:
两税法
摊丁入亩制度
初税亩
租庸调制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