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柯尔伯格促进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心理测验法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3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4题:

    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这是因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归根到底是由自己的道德观念支配的,于是从逻辑上说有了成熟的道德观念就有了成熟的道德行为。
    (2)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4)柯尔伯格的研究更容易使我们像这样的问题,即假如一名(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那么如何使他们再上升到那一阶段?于是就有一种“小组道德讨论”的具体教学法。其基本模式是:有一组学生,其间的个人道德认知水平有差异,他们讨论一个有两难性质的道德问题;大家有秩序地、有礼节地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作为引导人参与,负责即时地挑出有意味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向全班交流;教师负责最后归纳学生提出的观点有几种指出哪些观点发生了改变,那些还相持不下。这样的小组道德讨论完全可以利用班会课、少先队会议而经常地举行,讨论的题目可以来自人为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也可以来自实际事件,特别是采用当前学生里发生的真实事件。

  • 第5题:

    ()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 A、皮亚杰
    • B、杜威
    • C、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 第7题: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服从和惩罚;
    (阶段2)相对论的快乐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道德;
    3、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阶段5)民主的承认法律;
    (阶段6)普遍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研究道德发展问题。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促进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认知冲突法。认知冲突法有两程序:
    1、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
    2、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他还十分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柯尔伯格采用()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教育问题。

    正确答案: 道德两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柯尔伯格利用道德( )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


    答案:二难问题,
    解析:

  • 第14题:

    学者()的()理论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A.皮亚杰:道德发展
    B.皮亚杰;道德教育
    C.柯尔伯格:道德发展
    D.柯尔伯格;道德教育

    答案:C
    解析: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 第15题:

    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对个体道德判断发展进行了研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依次发展,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17题:

    柯尔伯格采用()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教育问题。


    正确答案:道德两难

  • 第18题:

    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 A、对偶故事法
    • B、两难故事法
    • C、临床法
    • D、观察法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皮亚杰、晚于柯尔伯格的研究结果。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单选题
    ()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A

    皮亚杰

    B

    杜威

    C

    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____。

    正确答案: 两难故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依次发展,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