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更多“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 第2题:

    怎样理解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的关系?


    正确答案: 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之间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 第3题:

    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 第4题:

    怎样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正确答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 第5题:

    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社会性?


    正确答案: 农业推广的社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小而间接社会效益大;二是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协作。

  • 第6题:

    怎样理解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功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反映这种关系的教育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教育使得人片面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但又认为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教育与社会关系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对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又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革社会条件,有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状况出发。”

  • 第7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品德的定义?

    正确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社会性发展较早,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的关系?

    正确答案: 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之间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正确答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功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而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反映这种关系的教育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教育使得人片面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但又认为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教育与社会关系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对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又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革社会条件,有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状况出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思想品德发展,要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也不能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恶的(),社会性涉及的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精神与道德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

    正确答案: 价值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品德发展的建构性
    品德的发展既非单纯的个体成熟,也非后天学习的来,而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品德结构、品德水平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
    (2)品德发展的顺序性
    品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短暂性的倒退外,品德发展的大体趋势总是向前移动的,品德既不能由高水平后退到低水平阶段,也不能逾越过中间阶段直接发展到高级阶段,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这样。文化和道德教育虽然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当然,也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并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品德变化才能称之为品德发展。
    另外,品德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综合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量变反映了品德发展中连续性的特点,而质变则反映了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品德发展的系统性
    品德的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仍呈现出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以考察。横向上,每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段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同一阶段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这是由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纵向方面,品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潜在的、高一级的品德水平总是要以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得以建构;前一阶段的品德水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这样,品德的发展就形成乐一个新旧整合的综合体。
    (4)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
    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就造成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施以适宜的道德教育,会促使个体品德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限制个体品德的发展,甚至导致某种不可逆的品德发展缺失。
    品德发展不平衡性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阶段的各品德结构不协调。如小学阶段的言行不一,其原因之一便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 第14题: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社会性发展较早,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 第15题:

    怎样理解分工的社会性质?


    正确答案: (1)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的社会制度下,分工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者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然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 第16题:

    简述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 第17题: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通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正确答案: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二,基于爱心和童心,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往。
    第三,营造尊重、平等、公正、合作的育人氛围。
    第四,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 第18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品德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品德发展的建构性
    品德的发展既非单纯的个体成熟,也非后天学习的来,而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品德结构、品德水平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
    (2)品德发展的顺序性
    品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短暂性的倒退外,品德发展的大体趋势总是向前移动的,品德既不能由高水平后退到低水平阶段,也不能逾越过中间阶段直接发展到高级阶段,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这样。文化和道德教育虽然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当然,也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并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品德变化才能称之为品德发展。
    另外,品德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综合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量变反映了品德发展中连续性的特点,而质变则反映了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品德发展的系统性
    品德的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仍呈现出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以考察。横向上,每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段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同一阶段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这是由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纵向方面,品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潜在的、高一级的品德水平总是要以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得以建构;前一阶段的品德水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这样,品德的发展就形成乐一个新旧整合的综合体。
    (4)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
    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就造成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施以适宜的道德教育,会促使个体品德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限制个体品德的发展,甚至导致某种不可逆的品德发展缺失。
    品德发展不平衡性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阶段的各品德结构不协调。如小学阶段的言行不一,其原因之一便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社会性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通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正确答案: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二,基于爱心和童心,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往。
    第三,营造尊重、平等、公正、合作的育人氛围。
    第四,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