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的表述中,除了()之外,其余都符合“呈现”阶段的要求。
第1题:
第2题:
在下列的表述中,除了()之外,其余都符合“呈现”阶段的要求。
A教师检查学生运用新学语言材料的情况
B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引出新语言材料
C教师用学生敢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先感知新语料
D教师提出问题,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3题: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
第4题:
下列哪项活动适合过程方法类的教学目标()。
第5题:
下列哪种教与学的活动能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
第6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与学生相互匹配是指()。
第7题:
讨论法是指()
第8题:
在教案中,教师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进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以及情趣的培养,关于理论依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9题:
学生以()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第10题:
教师检查学生运用新学语言材料的情况
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引出新语言材料
教师用学生敢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先感知新语料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11题:
学生和教师合作
个人或集体合作
学生与学生合作
教师与学校合作
第12题:
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
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
学生意识虽然可以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但不涉及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第13题:
第14题: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15题:
教师将课上要提的问题呈现在PPT上,让学生回答,并随后展示答案,属于哪种教与学的活动()。
第16题:
教师将教学内容编辑在课件中,放映给学生学习,属于哪种教与学的活动()。
第17题:
在教案中,教师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进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以及情趣的培养,其理论依据是()
第18题:
教师经过对学生风格的分析,发现学后整体对绘画有较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期工作总结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过程当中,即()
第19题:
教师利用图片、VCD机、录像机、视频、音频等呈现真实的事物与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属于哪项教学活动?()
第20题:
教师经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发现学生整体对绘画有较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教学《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采取以下哪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比较合适?()
第21题:
下面是某中学高三(2)班《健美操》一节新授课的教学片段,班级人数40人,体操馆一间,教学步骤:(1)教师示范组合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2)学生进行模仿练习。(3)教师学生一起练习,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4)教师安排学生轮流领操,对于动作掌握好的同学,教师要不断鼓励其继续努力,提高动作表现力;对于一些胆怯害羞的学生,教师要在其领操的时候指出他的亮点、他的进步或是表扬他良好的学习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优点。(5)对于每一个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要鼓励和赞扬。(6)加强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问题: (1)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举例说明。 (2)谈谈该教师的设计思路。
第22题:
教师要用学生的语言去讲授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定理进行概括归纳
教师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授
教师能用超出学生现有理解水平的词汇
第23题:
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教师置境,学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第24题:
教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视角阅读、理解国外倡导个性主义的文化经典
教师让学生自己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教师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