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拙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拙服务。
3、道德的决定作用: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其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侈的变化。
4、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应该把握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这主要表现: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实戏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道德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引导、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通过社会典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通过说服、劝阻、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外部强制力量来维持。
更多“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皮噩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他律期: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自律期:大约8、9岁以后,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但这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11、12岁以后才能独立判断。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这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是有贡献的。(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阶段。其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习俗水平: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科尔伯格不仅将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道德发展领域,而且超越了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他律和自律的简单论述。他划分了六个阶段,主要考虑逻辑思维、角色扮演、社会视角与道德推理。这种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3)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③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④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⑤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⑥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

  • 第2题:

    简述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


    正确答案: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 第3题:

    论述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其内在关联。


    正确答案: (1)《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概括为五句话:“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纲要》可以细分为这样一些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这些公民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共同功能:“爱国”是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主要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把“守法”作为公民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勤俭”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3)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是相互渗透和交叉进行的。对功能的认识和划分则不能绝对化。

  • 第4题:

    试论述传媒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 


    正确答案: 传媒伦理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它既具有道德及职业道德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传媒伦理道德的特性。传媒伦理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它具有下列本质特征:
    (1)它是一种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所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追求。换言之,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传媒伦理道德规范,在相同的社会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传媒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或价值追求。
    (2)它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是因为传媒的传播活动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其他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比其他职业道德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明显,其政治色彩也更鲜明。
    (3)它是对传媒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它只是一种内在、内省、自律、自警的规范,并非是刚性的法律、法规和纪律。但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并为从业人员自觉认同而遵守,能够起到比法律、法规和纪律更深刻、更广泛的作用。

  • 第5题:

    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正确答案: (1)钟嵘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来认识诗歌的性质的,他认为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
    (2)钟嵘的这一理论出自《毛诗序》,但他把抒情与言志结合起来,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而减弱了《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钟嵘认为诗歌中的情性来自客观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如四季)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钟嵘尤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关注的对象比较狭窄,对下层人民的痛苦重视不够。

  • 第6题:

    论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及其启示


    正确答案: 共性:
    (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国外都极为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
    (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强调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堂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
    启示:
    (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西方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现实一些,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尚”走向“朴素”,更加符合人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3)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走向“养成”。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被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
    (4)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我国已正式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学习国外严把教师职业入门关的做法。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外的经验,吸取合理内核,促进我国教师职业到的建设。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

    正确答案: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 1、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拙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拙服务。
    3、道德的决定作用: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其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侈的变化。
    4、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应该把握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这主要表现: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实戏精神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道德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引导、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通过社会典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通过说服、劝阻、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外部强制力量来维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X理论-Y理论围绕()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A

    生产的本质

    B

    社会的本质

    C

    人的本性

    D

    企业的本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述传媒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

    正确答案: 传媒伦理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它既具有道德及职业道德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传媒伦理道德的特性。传媒伦理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它具有下列本质特征:
    (1)它是一种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所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追求。换言之,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传媒伦理道德规范,在相同的社会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传媒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或价值追求。
    (2)它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是因为传媒的传播活动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其他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比其他职业道德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明显,其政治色彩也更鲜明。
    (3)它是对传媒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它只是一种内在、内省、自律、自警的规范,并非是刚性的法律、法规和纪律。但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并为从业人员自觉认同而遵守,能够起到比法律、法规和纪律更深刻、更广泛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來,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其内在关联。

    正确答案: (1)《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概括为五句话:“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纲要》可以细分为这样一些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这些公民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共同功能:“爱国”是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主要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把“守法”作为公民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勤俭”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3)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是相互渗透和交叉进行的。对功能的认识和划分则不能绝对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当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实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产生原因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实行市场运作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只是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频频出现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群众对此表示不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2)现实表现影响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大体可以归结为“四大公害”,即“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和“低俗新闻”;加上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广告”,统称力“五大害”

  • 第14题:

    论述道德的功能及其实现条件。


    正确答案: 1)论述道德功能的内容。道德的命令功能、道德的规约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等。
    2)论述道德发挥功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科学的道德理论和可行的道德规范,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管理、法律支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道德的功能。

  • 第15题:

    论述道德教育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人们接受和遵循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品质,使道德的原则规范成为人们内心的个体准则。
    (1).道德教育内容的广融性。在内容上包含各种道德关系的要求。
    (2).道德教育环节的同时性。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道德教育起点的多端性。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因人因时选择最亟需解决又最能奏效的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4).道德教育进程的重复性。要使一个人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性劳动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迸行长期、反复地教育。
    (5).道德教育效果的渐进性。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6).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 第16题: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本质: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第17题:

    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正确答案: 起源:
    1、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2、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3、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4、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何时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得“自然起源论”
    本质:
    到的是属于上乘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正确的理解道德的本质,因该把握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到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 第18题:

    X理论-Y理论围绕()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 A、生产的本质
    • B、社会的本质
    • C、人的本性
    • D、企业的本质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本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的优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本质: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正确答案: (1)钟嵘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来认识诗歌的性质的,他认为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
    (2)钟嵘的这一理论出自《毛诗序》,但他把抒情与言志结合起来,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而减弱了《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钟嵘认为诗歌中的情性来自客观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如四季)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钟嵘尤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关注的对象比较狭窄,对下层人民的痛苦重视不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本质: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起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揭示了道德的起源,人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身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了解道德的()和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A

    起源

    B

    本质

    C

    功能

    D

    作用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