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勾绘和调整等高线?”相关问题
  • 第1题:

    角度勾绘


    正确答案: 产生倾斜笔风的效果

  • 第2题:

    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地面坡度是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的比值,等高距一定时,等高线平距越大坡度越小。

  • 第3题:

    等高线平面位置误差的来源有()

    • A、测站点和地形点位置测定的误差
    • B、地形点选择的不合理
    • C、确定地性线上等高线通过点的误差
    • D、棱镜高量测的误差
    • E、勾绘等高线

    正确答案:A,B,C,E

  • 第4题:

    何谓等高线、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在地形图上,由高程相同(且一般为整米)的点连成的光滑曲线称为等高线。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平距。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小的地方等高线就密,地面坡度也就陡;等高线平距大的地方等高线就疏,地面坡度也就缓。

  • 第5题:

    等高线有哪几种?如何表示?


    正确答案: 等高线有:
    (1)基本等高线(也叫首曲线),它是按照比例尺而确定的基本等高距而测绘的,用细实线表示。一幅图内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为用图方便,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一条首曲线,该线叫计曲线,用粗实线表示。
    (2)半距等高线(又叫间曲线),即以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插绘的等高线,用细长虚线表示。
    (3)辅助等高距(又叫助曲线),是以四分之一基本等高线插绘的等高线,用细短虚线表示。

  • 第6题:

    简述等高线的手工勾绘。


    正确答案: (1)连接地性线,将山脊线用实线光滑连接,山谷线用虚线光滑连接;
    (2)求等高线通过后,按1米等高距的要求,在两相邻地貌特征点间按高差与平距成正比关系求出等高线通过点,通常用目估内插法来确定等高线通过点,也可用三角尺丈量地貌特征点间距,配合目估内插,目估内插时应先内插计曲线通过点并用粗点标示,再内插首曲线通过点并用细点标示;
    (3)连接等高线,根据等高线的特性,把高程相等的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4)等高线的整饰,按规定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计曲线,并在计曲线上注记高程。高程注记的字头应朝向高处,但不能倒置。在山顶、鞍部、凹地等坡向不明显处的等高线应沿坡度降低的方向加绘示坡线。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勾绘等t0构造图(比例尺1:50000)

    正确答案: A、用透明纸按1:50000的比例尺,准备好工区的测线位置图.
    B、上数据:第600m一个数据点,将作图层位的数据按测线标好.数据标在测线的右侧,字迹要工整.凡构造特征点(如高点,鞍部,产状突变点等),测线交点和断层两盘都必须取数据.换算值用表示.
    C、勾绘断裂系统,然后按△t0=50ms勾绘t0等值线.
    D、t0等值线采用可靠(实线)和不可靠(虚线)两线表示,且每5根加粗一根,特殊情况下可加辅助线(点划线)表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不是等高线的勾绘方法的为:
    A

    比例内插法

    B

    图解法

    C

    目估法

    D

    投影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地形图上确定水库的汇水面积,就是在地形图上勾绘()。
    A

    计曲线

    B

    山谷线

    C

    分水线

    D

    等高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用直线内插法勾绘等高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相邻碎部点之间确定出等高线应通过的位置,由坡度变化处都是碎部点,相邻碎点间的坡度即可视为均匀坡度,通过该坡度的等高线的平距与高差成正比例,这就是用直线内插法勾绘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勾绘和调整等高线?

    正确答案: 1)把各等高点连接起来,得到初步设计等高线图;
    2)对疏密不匀的等高线可进行适当调整,使坡度变化均匀;
    3)检查各方向坡度是否满足行车和排水要求,否则再进行调整,直到设计等高线图满足行车平顺和路面排水通畅的要求;
    4)最后合理地布置雨水口的位置和标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等压线或位势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如何反映气压分布形势?

    正确答案: 低气压:数值自中心向外逐渐增高的闭合等值线围成的区域,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
    低压槽:低气压向外延伸出的狭长区域;各等值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高气压:数值自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闭合等值线围成的区域,空间等压面向上凸起,形如山丘;
    高压脊:高气压向外延伸出的狭长区域;各等值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鞍形气压场: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主要方法是等高线,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平距是如何定义的?等高线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如何定义与绘制?


    正确答案: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
    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首曲线、计曲线和间曲线。
    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用0.15mm宽的细实线绘制。
    计曲线——从零米起算,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的一条等高线称为计曲线,用0.3mm宽的粗实线绘制。
    间曲线——对于坡度很小的局部区域,当用基本等高线不足以反映地貌特征时,可按1/2基本等高距加绘一条等高线。间曲线用0.15mm宽的长虚线绘制,可不闭合。

  • 第14题:

    等压线或位势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如何反映气压分布形势?


    正确答案:低气压:数值自中心向外逐渐增高的闭合等值线围成的区域,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
    低压槽:低气压向外延伸出的狭长区域;各等值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高气压:数值自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闭合等值线围成的区域,空间等压面向上凸起,形如山丘;
    高压脊:高气压向外延伸出的狭长区域;各等值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鞍形气压场: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 第15题:

    勾绘等深线要遵守的原则是()。

    • A、和等高线的勾绘的一样
    • B、缩小浅海的区域面积
    • C、判浅不判深
    • D、判深不判浅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测绘地图时,在地物、地貌变化点测定其平面位置与高程,以便表示地物和勾绘等高线,这些点称为()。

    • A、图根点
    • B、控制点
    • C、地形点
    • D、地物点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勾绘等高线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正确答案: 绘图标准,不跑线;线条光滑,弯曲自然,粗细一致;接头处平滑自然,不露接痕,黑色乌润。

  • 第18题:

    问答题
    勾绘等高线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正确答案: 绘图标准,不跑线;线条光滑,弯曲自然,粗细一致;接头处平滑自然,不露接痕,黑色乌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勾绘等深线要遵守的原则是()。
    A

    和等高线的勾绘的一样

    B

    缩小浅海的区域面积

    C

    判浅不判深

    D

    判深不判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等高线的勾绘方法。

    正确答案: 1) 连接地性线
    2) 确定地性线上等高线通过的点
    3) 勾绘等高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等t值线的勾绘:(勾绘等值线的原则)?

    正确答案: 等值线“闭合”原则;
    等值线单斜走单线,双斜走双线;
    等值线尽量“平滑均匀”;
    下降盘下降,上升盘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测绘地图时,在地物、地貌变化点测定其平面位置与高程,以便表示地物和勾绘等高线,这些点称为()。
    A

    图根点

    B

    控制点

    C

    地形点

    D

    地物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谓等高线、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在地形图上,由高程相同(且一般为整米)的点连成的光滑曲线称为等高线。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平距。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小的地方等高线就密,地面坡度也就陡;等高线平距大的地方等高线就疏,地面坡度也就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