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中,错误的是()
第1题: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近似认为第一振型接近于()
第2题: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方法。
第3题:
()的变形以弯曲型变形为主。
第4题:
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情况是()
第5题:
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的变形曲线分别呈剪切型和弯曲型,由于楼板的作用,框架和墙的侧向位移必须协调。在结构的底部,框架的侧移减小;在结构的上部,剪力墙的侧移减小,侧移曲线的形状呈弯剪型,层间位移沿建筑高度比较均匀。
第6题:
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振动时以()变形为主,因此采用()简化分析方法。
第7题:
以第一振型为主
高度不超过40m
以弯曲变形为主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高度不超过40m
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
高层建筑和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第11题:
时程分析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底部剪力法
先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再以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第12题:
高度不超过60m
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以第一振型为主
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第13题:
下列哪种情形不适合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第14题:
底部剪力法适用的房屋高度不超过()
第15题:
剪力墙接近于悬臂杆件,弯曲变形是主要成分,其侧移曲线以剪切型为主。
第16题:
《抗震规范》规定对高度不超过()m、以()变形为主,且()和()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第17题:
时程分析发应用于刚度与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8度和9度Ⅰ、Ⅱ场地、高度超过100m,以及8度Ⅲ、Ⅳ类场地、高度超过80m和9度高度超过60m的房屋建筑。
第18题:
对
错
第19题:
高度不超过40m,以弯曲变形为主的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
高度不超过40m,房屋高宽比大于4的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
框架结构
第20题:
折线
直线
抛物线
双曲线
第21题:
第22题:
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静力法)、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的结构
框架结构的理论计算周期比实际值大的原因在于填充墙对结构侧向刚度的增大作用
结构的侧向刚度越大,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越安全
第23题: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底部剪力法
时程分析法
实体有限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