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局部突出塔楼的建筑,当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特征周期Tg的1.4倍时,其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应置于()。A、局部突出塔楼的顶部B、主体房屋的顶部C、主体房屋的中部D、主体房屋的底部”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22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s′=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0=0.9G1,G10=0.8G1,Gn=0.09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α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0、16
    B、0、122
    C、0、0629
    D、0、098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表4.3.7-2,得Tg=0.40s;表4.3.7-1,得αmax=0.16;T1=1.13s>Tg=0.40s<5Tg=2.0s,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

  • 第2题:

    在地震区,关于竖向地震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竖向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的上部大于底部
    B.竖向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的中部小于底部
    C.高层建筑结构竖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一般较短
    D.有隔震垫的房屋,竖向地震作用不会隔离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DSM 编辑中,采集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顶部特征点、线时,应切准的部位时( )。

    A、房屋顶部外围
    B、房屋底部外围
    C、房屋顶部中心
    D、房屋底部中心

    答案:A
    解析:
    DSM 要构筑三维模型,特征线要采集外围轮廓线。题目中要采集的是“顶部特征点、线”。显然选 A。

  • 第4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相应T1的地震影响系数α1,其最接近(  )。

    A. 0.16
    B. 0.122
    C. 0.098
    D. 0.0629

    答案:D
    解析:

  • 第5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其最接近于(  )kN。

    A. 7243
    B. 6802
    C. 6122
    D. 5417

    答案:B
    解析:

  • 第6题:

    用SATWE分析结构顶部塔楼,地震作用需要放大吗?


    正确答案: 由于SATWE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不需要特别放大地震作用,但结构建摸时应将突出屋面部分同时输入,并增加振型数量。
    除特殊工程的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需放大地震作用。初始值放大起算层号为0,放大系数为1。

  • 第7题:

    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Tg=0.30s,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n=δnFEk,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30s时,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δn应与()最为接近。

    • A、0.17
    • B、0.11
    • C、0.08
    • D、0.0

    正确答案:A

  • 第8题:

    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主要包括()。

    • A、房屋基本情况的掌握
    • B、房屋修缮及其管理
    • C、房屋装修管理
    • D、车辆道路管理

    正确答案:A,B,C

  • 第9题:

    对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震设防烈度越高,地震影响系数就越大
    • B、当结构自振周期大于设计特征周期时,结构自振周期越大,地震影响系数越大
    • C、当结构自振周期小于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影响系数随结构的阻尼比的增大而增大
    • D、当结构自振周期小于0.1s时,地震影响系数随结构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增大

    正确答案:A,D

  • 第10题:

    单选题
    有局部突出塔楼的建筑,当基本自振周期T1>1.4Tg时,其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应置于()
    A

    局部突出塔楼的顶部

    B

    主体房屋的顶部

    C

    主体房屋的中部

    D

    主体房屋的底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有局部突出塔楼的建筑,当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特征周期Tg的1.4倍时,其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应置于()。
    A

    局部突出塔楼的顶部

    B

    主体房屋的顶部

    C

    主体房屋的中部

    D

    主体房屋的底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北京市昌平区拟建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Ⅳ类建筑场地,房屋高度40m,经计算知其基本自振周期T1=1.5s。试问:当计算多遇地震作用时,该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与下列()项最接近。
    A

    0.064

    B

    0.060

    C

    0.043

    D

    0.04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10
    B.260
    C.370
    D.590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当结构自振周期不可能小于Tg(Tg为特征周期),也不可能大于5Tg时,增大建筑结构的下列哪些选项可减小地震作用?(  )

    A、阻尼比
    B、自振周期
    C、刚度
    D、自重

    答案:A,B
    解析:
    A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5条规定,按题目条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处于曲线下降段,要减小地震作用,就需要减小地震影响系数,阻尼比反映结构消耗和吸收地震作用的大小,根据公式



    阻尼比越大,地震影响系数越小;B项,根据图可以看出,结构自振周期在Tg~5Tg范围内,地震影响系数处于曲线下降段,随自振周期增大而减小;C项,刚度与自振周期成反比,结构自身刚度大,则自振周期小,增大刚度不能减小地震作用;D项,根据公式



    规定,增大结构自重会增大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第15题:

    (2016 年) DSM 编辑中, 采集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顶部特征点、 线时, 应切准的部位是() 。

    A. 房屋顶部外围
    B. 房屋底部外围
    C. 房屋顶部中心
    D. 房屋底部中心

    答案:A
    解析:
    采集房屋顶部外围才能反映建筑物的真实情况。

  • 第16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丙类建筑,剖面图如图所示。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0.20g,Ⅱ类场地。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但屋面有局部突出的小塔楼。阻尼比ζ=0.05。结构的基本周期T1=1.13s。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14000kN,G2=G3=G4=G5=G6=G7=G8=G9=0.9G1,G10=0.8G1,小塔楼的侧向刚度与主体结构的层侧向刚度之比Kn/K=0.05。

    计算小塔楼底部的地震弯矩设计值Mn,其最接近(  )kN·m。

    A. 3604
    B. 2794
    C. 2448
    D. 1994

    答案:D
    解析:

  • 第17题:

    在地震区,关于竖向地震作用,下列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竖向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的上部大于底部
    B.竖向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的中部小于底部
    C.高层建筑结构竖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一般较短
    D.有隔震垫的房屋,竖向地震作用不会隔离

    答案:B
    解析:
    根据输入竖向地震加速度波的时程反应分析发现,高层建筑由竖向地震引起的轴向力在结构的上部明显大于底部。结构竖向振动的基本周期较短,作为简化方法,总竖向地震作用可表示为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乘积,沿高度分布按第一振型考虑,也采用倒三角形分布。同时,隔震垫也不隔离竖向地震作用。

  • 第18题:

    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的影响。


    正确答案:高阶振型

  • 第19题:

    有局部突出塔楼的建筑,当基本自振周期T1>1.4Tg时,其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应置于()

    • A、局部突出塔楼的顶部
    • B、主体房屋的顶部
    • C、主体房屋的中部
    • D、主体房屋的底部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的影响。


    正确答案:高振型

  • 第21题: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特征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会影响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直线上升段和水平段
    • B、设计特征周期与所在地的建筑场地类别有关
    • C、设计特征周期与地震震中距的远近有关
    • D、当结构自振周期大于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时,结构自振周期越大,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就越大

    正确答案:B,C

  • 第22题:

    单选题
    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6最接近于(  )kN。
    A

    153

    B

    258

    C

    466

    D

    52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表5.2.1规定,由1.4Tg=1.4×0.55=0.77s<T1=0.85s,则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1=0.08×0.85+0.01=0.078。
    根据第5.2.1条式(5.2.1-3),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ΔF6=δnFEk=0.078×3304=257.71kN。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58,因此答案选B项。

  • 第23题:

    填空题
    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的影响。

    正确答案: 高阶振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