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死亡迅速发生在不太重甚至于轻微的刺激之后。
2.死者以青年多见,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死者多无先兆症状,仅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口吐白沫等休克症状。
3.死者受打击部位多在喉、颈部两侧、以及胸腹、会阴、眼球等部位。
4.尸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找不到致死疾病和损伤。毒化检查排除中毒。
更多“试述抑制死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雷击死的尸体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死者衣服可被烧焦、撕碎或剥掉,身上的金属制品可磁化或熔化。皮肤可见烧灼伤和机械性损伤,有时可见到雷击纹。体表可见有电流入口和出口形成的损伤。内脏可有破裂、出血和骨折等,有时仅有类似急死的变化。

  • 第2题:

    在EWD上“A-LOCK”信息闪亮表示()

    • A、缝翼从位置“1”到“0”的收回被抑制
    • B、襟翼从位置“1”到“0”的收回被抑制
    • C、缝翼系统被锁死
    • D、襟翼系统被锁死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何谓化学抑制型离子色谱及非抑制型离子色谱?试述它们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在离子色谱中检测器为电导检测器,以电解质溶液作为流动相,为了消除强电解质背景对电导检测器的干扰,通常除了分析柱外,还增加一根抑制柱,这种双柱型离子色谱法称为化学抑制型离子色谱法.

  • 第4题:

    试述中继阀的遮断阀固死在关闭位,造成电空位和空气位制动管均不充风的处理?


    正确答案: (1)关闭制动柜背后的114、//5塞门;
    (2)用14nun扳手卸下遮断阀左侧端盖螺丝;
    (3)用24mm扳手卸下遮断阀右侧螺堵;
    (4)用螺丝刀从右侧向左侧将阀顶出;
    (5)紧固好端盖及螺堵,开放114、1/5塞门:
    (6)处理后操纵七应注意,因遮断r阀取出,相当于在补风位,防止制动后因漏泄向制动管补风造成列车自动缓解。

  • 第5题:

    试述少阴六死证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少阴病死候是原文第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第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第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第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六死证均为亡阳或阴竭之候。少阴病无论阳虚寒化证或阴虚热化证,均属阴阳偏衰之候。特别是寒化证的病情险恶,易致亡阳厥脱,甚至阴竭,阴阳离绝。故阳气的存亡实为预后转归吉凶善恶之关键,“阳存则生,阳亡则死”。故临证时应以脉症互参,以探测阴阳消长的变化,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做到未雨绸缪。若当温不温,因循失治,每每造成阳亡阴竭的恶果。

  • 第6题:

    试述乙烯的生物合成及其自我催化、自我抑制。


    正确答案:(1)乙烯的生物合成:
    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为蛋氨酸 → SAM → ACC → 乙烯,主要调节酶是ACC合酶、ACC氧化酶、ACC-丙二酰基转移酶。
    (2)乙烯的自我催化、自我抑制:
    乙烯的自我催化、自我抑制是指乙烯通过调节ACC合酶等酶的活性促进或抑制乙烯生物合成的现象。营养组织、非骤变型果实及骤变型果实骤变前表现为自我抑制,骤变型果实骤变后表现为自我催化。

  • 第7题:

    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在:
    ①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抑制;
    ②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
    ③释放的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γ-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
    ④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是EPSP,又称为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是IPSP,又称为超极化抑制;
    ⑤产生抑制的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先产生的去极化,使膜电位变小,当神经冲动传来时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使突触后膜不能发生兴奋而呈现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抑制色素生物合成

    正确答案: 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紧密相连,前者收集光能,后者则保护前者免受氧化作用的破坏。抑制这两类色素中任何一种的合成,将导致植物出现白化现象。有多种除草剂如吡氟酰草胺、氟啶草酮、苯草酮、苄胺灵、广灭灵抑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但不同的除草剂的作用靶标酶则不尽相同。大多数类胡萝卜素抑制剂是抑制去饱和酶(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和5-胡萝卜素去饱和酶)。广灭灵不抑制去饱和酶,其作用位点在异戊烯焦磷酸与牡牛儿基焦磷酸之间。类胡萝卜素合成受阻导致叶绿素遭到破坏,植物出现白化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的途径?

    正确答案: 1、温度处理
    (1)高温打破或缩短休眠(2)提高温度,避免低温休眠(3)降低温度,避免高温休眠,保持正常生育。(4)低温打破休眠,即解除休眠。(5)低温满足春化要求,促使花芽分化。(6)低温延长休眠,推迟开花
    2、光照处理(1)遮光处理:在长日照季节里为使短日照花卉开花必须遮光。(2)加光处理:在短日照季节使长日照花卉开花或使短日照花卉延迟开花需加光。
    3、通过调整栽种期及栽培措施调节花期(1)调节播种期(2)调整栽植期(3)修剪及摘蕾(4)控制肥水
    4、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在:
    ①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产生抑制;
    ②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
    ③释放的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γ-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
    ④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是EPSP,又称为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是IPSP,又称为超极化抑制;
    ⑤产生抑制的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先产生的去极化,使膜电位变小,当神经冲动传来时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使突触后膜不能发生兴奋而呈现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赤为心之色,又属火热之色,此处指亡血病人,本应面色白,反见微赤,是阴虚血少,虚阳不敛而上浮所致。“非时者”,说明既非炎热季节,又非远行急走或酒后、饭后,以及急躁暴怒时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预后不佳,若不及时救治,将有阳脱之虞,故曰“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正确答案: 击损伤多数为意外事故,亦有他杀、自杀电击死亡,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时,应注意鉴别。
    1、他杀电击死:多数是乘被害人无防备或睡眠中突然袭击,把事先准备好的导电体接通电源,放在被害人身上进行电击杀人。
    2、自杀电击死:触电自杀死亡一般都保持电击时的原始状况,电源的连接方式只有本人才能完成
    3、意外电击死:多见于电器漏电,或违反操作规程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赤为心之色,又属火热之色,此处指亡血病人,本应面色白,反见微赤,是阴虚血少,虚阳不敛而上浮所致。“非时者”,说明既非炎热季节,又非远行急走或酒后、饭后,以及急躁暴怒时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预后不佳,若不及时救治,将有阳脱之虞,故曰“死”。

  • 第14题:

    试述“死褶”的矫平方法。


    正确答案: “死褶”矫平的方法是:先将“死褶”开褶,使之展开转化为“活褶”。转变为凹凸性损伤,最后按凹凸性损伤的修理方法矫平。

  • 第15题:

    试述转轨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抑制。


    正确答案: 转轨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抑制具体表现在:利率市场的利率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中;对商业银行实行了高准备金制度,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产权多元化程度低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自由度低,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制度;政府通过政策性的信贷投放以及信贷倾斜政策的经济活动进行信贷干预。

  • 第16题:

    抑制死


    正确答案:指身体的敏感部位受到对一般人微不足道的刺激或遭受极度精神刺激后,迅即发生的心血管活动抑制死亡,曾称为生理性死亡,神经原性休克等。

  • 第17题:

    试述酶的可逆抑制作用的类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


    正确答案:可逆抑制通常又可分为三类。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性地同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如底物类似物。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和底物可单独或同时与酶结合,而且互不干扰。如重金属离子与酶分子中的-SH络合。
    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能在底物与酶结合之后,才能与酶结合。如L-Phe和L-同型Arg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

  • 第18题:

    试述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并举例其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①抑制剂与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②抑制剂以非抑制剂可逆地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但不被催化为产物。
    ③由于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抑制作用大小取决于抑制剂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
    ④当抑制剂浓度不变时,逐渐增加底物浓度,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解除,因而酶的V不变。
    ⑤抑制剂的存在使酶的km的值明显增加。说明底物和酶的亲和力明显下降。
    举例:
    ①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②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③核苷酸的抗代谢物与抗肿瘤药物。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少阴六死证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少阴病死候是原文第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第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第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第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六死证均为亡阳或阴竭之候。少阴病无论阳虚寒化证或阴虚热化证,均属阴阳偏衰之候。特别是寒化证的病情险恶,易致亡阳厥脱,甚至阴竭,阴阳离绝。故阳气的存亡实为预后转归吉凶善恶之关键,“阳存则生,阳亡则死”。故临证时应以脉症互参,以探测阴阳消长的变化,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做到未雨绸缪。若当温不温,因循失治,每每造成阳亡阴竭的恶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雷击死的尸体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死者衣服可被烧焦、撕碎或剥掉,身上的金属制品可磁化或熔化。皮肤可见烧灼伤和机械性损伤,有时可见到雷击纹。体表可见有电流入口和出口形成的损伤。内脏可有破裂、出血和骨折等,有时仅有类似急死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并举例其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①抑制剂与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②抑制剂以非抑制剂可逆地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但不被催化为产物。
    ③由于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抑制作用大小取决于抑制剂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
    ④当抑制剂浓度不变时,逐渐增加底物浓度,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解除,因而酶的V不变。
    ⑤抑制剂的存在使酶的km的值明显增加。说明底物和酶的亲和力明显下降。
    举例:
    ①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②丙二酸与琥珀酸竞争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③核苷酸的抗代谢物与抗肿瘤药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酶的可逆抑制作用的类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

    正确答案: 可逆抑制通常又可分为三类。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性地同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如底物类似物。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和底物可单独或同时与酶结合,而且互不干扰。如重金属离子与酶分子中的-SH络合。
    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能在底物与酶结合之后,才能与酶结合。如L-Phe和L-同型Arg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抑制死

    正确答案: 指身体的敏感部位受到对一般人微不足道的刺激或遭受极度精神刺激后,迅即发生的心血管活动抑制死亡,曾称为生理性死亡,神经原性休克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