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

题目

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的4年中,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直皖战争后徐世昌仍为大总统,靳云鹏于1920年8月9日组阁,但实权操在直系曹锟、吴佩和奉系张作霖等军阀手中。大总统和内阁仅为奉命执行机构而已。
(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完全控制北京政府。鉴于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教训,直系军阀并不公开拒绝《临时约法》和国会,反而以“恢复法院”相标榜。在“恢复法统”的口号下,他们撵走了安福国会选举的总统徐世昌,抬出黎元洪为大总统,并恢复旧国会,组成以王宠惠为总理的新内阁,但是,总统、国会、内阁并不能依法行使职权,而必面仰军阀鼻息,听从军阀指挥。
(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曹锟上台后,一方面运用军事力量和金钱继续操作议会,另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控制内阁,牢牢掌握着行政决策权。但是,曹锟的贿选已经将自己搞得名声扫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凭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终于将他赶下了台。
更多“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相关问题
  • 第1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立的行政诉讼机关有()。

    A、行政法院

    B、行政裁判所

    C、平政院

    D、大理院

    E、肃政厅


    参考答案:CE

  • 第2题:

    26年7月日开始的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

    A.北洋军阀统治

    B.直系军阀统治

    C.奉系军阀统治

    D.蒋介石统治


    参考答案:A

  • 第3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行政日趋完善的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主要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上,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


  • 第4题:

    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于北洋政府的( )。A.直系军阀统治时期B.皖系军阀统治时期C.袁世凯统治时期D.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正确答案:A
    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于1923年10月10日公布,系直系军阀统治时期曹锟为掩盖贿选总统丑名、继续维持军阀专政而授意炮制的。也称“贿选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

  • 第5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制定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D

  • 第6题:

    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正确答案:(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
    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 第7题: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出现过哪些名记者?


    正确答案: 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报为了避祸,言论噤若寒蝉。然而读者出于切身得益的需要,非常关心时局的变化。因此各大报争聘得力记者,加强了采访消息和新闻通讯的工作。各报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以发表精采通讯取胜。就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新闻记者。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新闻学修养和办报经验,又有较好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因此,他们写的新闻、通讯、文章,很受读者欢迎。在这批名记者中,有被人们称为“民初三大记者“的黄远生、刘少少和徐彬彬,也有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和胡政之。黄远生在当时的影响最大。
    黄远生(1885-1915)基,字远庸,江西九江人,19岁成秀才,20岁成举人,21岁中进士。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留学日本攻读法律。1909年回国后被清政府任命为邮传部员外郎,不久又离职当新闻记者。曾先后在北京《亚细报》任撰述,在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任特约记者,并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两个刊物。他政治上倾向于进步党,对袁世凯有过幻想。袁世凯帝制自为阴谋暴露后,他与袁决裂,避往上海。1915年12月赴美旅游,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通讯写作面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他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交活动能力,又有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功夫。因此,他写的新闻通讯(主要是政治通讯)真实可信、文笔流畅、夹叙夹叙,幽默风趣。他用那支生花之笔,对袁世凯统治下的黑暗政治和军阀、官僚、政客们的种种丑态作了深刻而细致的揭露和嘲讽,因而风靡一时,“都下传观,有纸贵之誉”。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他的四能主张,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第8题:

    简述行政决策与非行政决策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决策的主体不同,行政决策的主体(即行政决策的制定者)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家公务人员。非国家公务人员的公民个人或非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企业法人或董事会及经理、行政官员仅以个人身份,在处理工作矛盾时所制定的决策不能被称作为行政决策。
    2、决策的内容不同。行政决策内容涉及的只能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家庭为自身事务所作的决策不属于行政决策范畴,即令政府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个人,对于纯属个人事务或小团体事务所作的决策也不属于行政决策的范畴。
    3、决策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不同。行政决策反映的只能是国家、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4、行政决策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在其所辖范围内具有最普遍的约束力。

  • 第9题:

    新时期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的目标是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问答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行政日趋完善的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主要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上,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
    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

    正确答案: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的4年中,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直皖战争后徐世昌仍为大总统,靳云鹏于1920年8月9日组阁,但实权操在直系曹锟、吴佩和奉系张作霖等军阀手中。大总统和内阁仅为奉命执行机构而已。
    (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完全控制北京政府。鉴于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教训,直系军阀并不公开拒绝《临时约法》和国会,反而以“恢复法院”相标榜。在“恢复法统”的口号下,他们撵走了安福国会选举的总统徐世昌,抬出黎元洪为大总统,并恢复旧国会,组成以王宠惠为总理的新内阁,但是,总统、国会、内阁并不能依法行使职权,而必面仰军阀鼻息,听从军阀指挥。
    (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曹锟上台后,一方面运用军事力量和金钱继续操作议会,另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控制内阁,牢牢掌握着行政决策权。但是,曹锟的贿选已经将自己搞得名声扫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凭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终于将他赶下了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省制的变化,主要是1922年将军政长官的名称由督军改为( )

    A.省长

    B.督理或督办

    C.督都

    D.巡阅使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参考答案: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第15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原因。


    参考答案: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了长足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表现: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增加了,资本扩大了,设厂速度加快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从设厂总数和资本总额上看,在1912---1927年的16年中,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总数为1984家。这超过了辛亥革命前几十年的一倍以上。从机器进口值看,1921年中国机械输入总值为5700万海关两,比1913年增加七倍多。从机器动力看,1918年中国资本工厂使用的蒸汽机动力达到88000匹马力,比1913年增加了一倍多。
    (2)工业发展情况。发展最快的部门是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棉纺织工业发展尤为突出,1912---1927年,中国本国纱厂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共创建86家,占1890---1927年中国新设纱厂110家的78.2%,资本则占资本总额的88%。还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成为“面粉大王”,华侨商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成为“烟草大王”。针织、缫丝、造纸、印刷等轻工业也有较快发展。重工业方面,民族资本虽然在水泥、采矿、炼铁等部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缓慢,企业较少。
    原因:在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下,在极其动乱的年代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却获得如此快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洋政府为取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也制定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法规。这些法律和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民族资本家投资办厂的积极性。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获得了比较广阔的市场。并且,一战结束后,西方许多企业一时还不能转到正常的民用生产上来,这对中国轻工产品的出口和轻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3)中国人民不间断地抵制洋货提倡国货,为民族资本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 第16题:

    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
    (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
    (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
    (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
    (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 第17题:

    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 第18题:

    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

    • A、北洋军阀统治
    • B、直系军阀统治
    • C、奉系军阀统治
    • D、蒋介石统治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新闻界是怎样一个种状况?


    正确答案: 袁世凯死后,各系军阀继承了袁的衣钵,继续用金钱收买和暴力镇压的手段摧残新闻业,极大地阻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所统计,从1916年底到1919年“五四”运行前,全国又有29家报纸被封,17位新闻记者被枪杀和被判刑。在这种高压政策和政局动荡、前途末卜的影响下,我国新闻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现象。
    一是报纸言论退化。我国近代报刊,历来以政论见长。然而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报界屈服于军阀统治的肖威,害怕以言论贾祸,困此多数报纸很少发表评论,甚至干脆取消了评论,而竞相以刊登黑幕新闻,低级趣味的黄色新闻取悦读者。这和辛亥革命时期通过政论抨击封建专制、介绍新思想、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相比,无疑是大倒退。这种状况,是我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表现。
    二是报格低下。办报成了一些资产阶级文丐投靠和谋取私利的手段。他们到处伸手,谁给钱就替谁帮腔。有的报人则趋炎附势,进行政治投机,把办报作为做官参政的捷径。有的反馆为了赚钱,竟然腾出房间租给鸦片烟馆,作为秘密营业点以毒害人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出现了不少“马路不报”和“鬼报”。所谓“马路小报”是出版前夕在诱馆租一间房作为临时编缉室,发行处就在马路的报摊子上,所谓鬼报“是办报人利用另一种报纸印过的现在版送警察局备案,以便向出钱办报的人交差。
    三是黄石报纸泛滥。老牌大报《申报》、《新闻报》和《时报》,在副刊上争相以低级趣味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吸引读者。上海、北京等地的黄色小报则达40余种。它们专门刊登娼妓、武侠、神怪、公案、黑幕、滑稽等诲淫海盗的内容,去迎合小市民的胃口。以上种种怪现象,正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必然产物。

  • 第20题:

    简述行政决策评估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政策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4)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行政决策与非行政决策的区别。

    正确答案: 1、决策的主体不同;
    2、决策的内容不同;
    3、决策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不同;
    4、行政决策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在其所辖范围内具有最普遍的约束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行政决策的定义与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