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关键在于()
第1题: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
第2题:
孙子认为与敌人作战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开战前之先胜部署。
第3题:
孙中山所说的“外国之资本主义”指来自国外的()。
第4题: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第5题: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第6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西方的()。
第7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
第8题:
颜之推的教育的目标在培养()
第9题:
修身
传授治国之道
传授家族礼仪
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第10题:
第11题:
《致郑藻如书》
《上书李鸿章》
《孙文学说》
第12题:
文人
艺术家
军事家
治国人才
第13题: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之民族。
第14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第15题:
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第16题:
20世纪初《商务官报》载文指出:“国之富强,视乎利权;欲保利权,端在抵制;抵制之术安在?舍兴工无他道也。”该文认为实现“国之富强”的首要途径是()
第17题: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第18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
第19题:
颜之推认为教育的目标在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包括()
第20题:
科学知识
教育制度
军事技术
政治制度
第21题:
《兴中会章程》
《上书李鸿章》
《孙文学说》
第22题:
和平
团结
大同化力
富强
第23题:
政府
社会
制度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