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题目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考题
更多“《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礼在周代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燕飨之礼在周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 第2题:

    《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釲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 第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 第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东山》诗的反战主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征役之苦和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情绪,而是通过战争结束后士卒归家的情形来表现的。士兵对家园荒芜情景的想象,来自沿途所见村落的破败景象,这下揭露了西周的初年频繁的战争给广大农村带来的严重破坏;士兵对新婚喜庆场面美好的回忆,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作品《东山》就是这样,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张。

  • 第5题:

    问答题
    盛唐山水诗和中唐山水诗有什么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山水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丽淡远,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奇豪壮,以李白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追求画意。李白和杜甫前期的山水诗喜欢描写高大壮美、奔放流动的山水景物,作品充满阳刚之美。 
    中唐山水诗虽然有新变、有拓展,数量上甚至超过盛唐,但开始转向清雅闲淡,骨力渐弱,如韦应物的冲淡平和、刘长卿的衰飒凄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盛唐山水诗和中唐山水诗有什么不同?试结合作品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使得优秀诗人竞相涌现。盛唐诗人对山水观察更加细致,体会更加深刻,审美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把握和绘画山水的艺术才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登上了中国古代山水诗成就的巅峰。盛唐山水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大气,万象纷呈,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到了中晚唐时期,山水诗的创作虽然没有停滞,仍在继续,并在初唐的基础上有新变、有拓展,甚至在数量上比盛唐还要多,但总体上却未能超步前贤。中唐时就已经由风骨雄浑转向清雅闲淡,骨力渐减;到了晚唐则景象更衰,情调落寞,可见山水诗的创作亦不能不受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东山》诗的反战主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征役之苦和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情绪,而是通过战争结束后士卒归家的情形来表现的。士兵对家园荒芜情景的想象,来自沿途所见村落的破败景象,这下揭露了西周的初年频繁的战争给广大农村带来的严重破坏;士兵对新婚喜庆场面美好的回忆,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作品《东山》就是这样,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盛唐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中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艺术手法上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清新悠远中唐田园诗则多用典型事件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 (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 (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 (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正确答案: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
    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意义、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大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一首代言体诗。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
    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同时,它还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写周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
    二、撷趣富有深意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
    《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七月》中用物候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农事诗还往往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设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诗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兽般疲敝憔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

    正确答案: (1)其不同在于讽喻规谏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2)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昂然,明显的手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涧影见松竹,潭香闻   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孟浩然有一首描写自己去农家做客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起,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颔联承,承上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地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地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颈联转,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尾联合,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结尾两句含义丰富: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情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 是赏菊花,诗人说“就菊花”,次“就”字很值得玩味。这首诗最能体现孟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色和魅力,这首诗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禾锄至,相间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威。
    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辉给这副图画打下了一个蛋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美丽!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  再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而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禾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诗人的感慨。
    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中晚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中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这种情况中唐已经很明显,到了晚唐更盛矣。《贫妇词》写出了农村贫苦妇女内心痛苦,自己怀抱中的小儿,还不如山下的小鹿;因为无法交租,恶吏每天来催逼,庭前的田地都踩出了一条小路。后一首《农臣怨》写灾害之年贫苦的农民欲诉无门、欲哭无泪。都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 第14题:

    爱情诗与婚姻诗是《诗经》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注的爱情婚姻诗篇,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 (1)《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情感内容。 (2)《诗经》爱情婚姻诗的艺术成就。 (3)《诗经》爱情婚姻诗的社会文化价值。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


    正确答案: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
    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 第15题: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大雅•假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美好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所有的人都能尽职。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第二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因为他从来不犯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肃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充满了热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庇下也都安居乐业。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不过,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暗示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伟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热爱。

  • 第16题:

    盛唐山水诗和中唐山水诗有什么不同?试结合作品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使得优秀诗人竞相涌现。盛唐诗人对山水观察更加细致,体会更加深刻,审美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把握和绘画山水的艺术才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登上了中国古代山水诗成就的巅峰。盛唐山水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大气,万象纷呈,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到了中晚唐时期,山水诗的创作虽然没有停滞,仍在继续,并在初唐的基础上有新变、有拓展,甚至在数量上比盛唐还要多,但总体上却未能超步前贤。中唐时就已经由风骨雄浑转向清雅闲淡,骨力渐减;到了晚唐则景象更衰,情调落寞,可见山水诗的创作亦不能不受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也。

  • 第17题:

    问答题
    《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诗经》战争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包括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自豪感
    (2)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
    (3)抵御舒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礼在周代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燕飨之礼在周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其不同在于讽喻规谏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2)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在
    (1)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阶级差异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和农奴的不幸悲哀(2)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
    (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
    (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
    (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
    (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诗经》徭役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1)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征人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妻子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