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北京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在《北京人》中,曹禺自觉地师学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契诃夫,将传统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重外在戏剧性”的戏,变成重“内在戏剧性”的戏,将“戏剧的戏剧”变成了“心理的戏剧”、“抒情的戏剧”、“生活的戏剧”,实现了走向契诃夫的宿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追求重大题材,挖掘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以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寓深邃于平淡之中。其次,不追求强烈的外部动作,着意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有意把戏剧冲突的重心,由外部移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第三,具有散文式的结构和平淡、幽远、深沉、隽永的抒情格调。

  • 第2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很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B、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 C、《诗经》的语言优美
    • D、《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简叙N的接收过程


    正确答案: 接收N时,先关闭所有N用户的隔离阀及各公用工程站的N手动阀,然后
    打开界区处的N总阀,从各系统N总管末端的倒淋排放,并取样分析N纯度达99.5%(体
    积百分比),露点<-70℃为合格,否则继续排放直到合格.

  • 第4题:

    《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正确答案:《诗经》中运用那些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起兴诗句构成简单意象,对这些意象再进行和人物情感相融合的画面描述,就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如《秦风•蒹葭》把男女相恋这一在现实生活里要受到多方限制约束的艰难过程融会入水的文化意象的描写之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人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凄凉,就创造出一个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古往今来,不知道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 第5题:

    简叙各褶曲要素。


    正确答案: (1)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
    (3)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度的弯曲部分。
    (4)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 第6题:

    简析《竹林的故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首先,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韵味,是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超尘脱俗。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倾向。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

  • 第7题:

    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


    正确答案: 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
    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 / 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
    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北京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在《北京人》中,曹禺自觉地师学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契诃夫,将传统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重外在戏剧性”的戏,变成重“内在戏剧性”的戏,将“戏剧的戏剧”变成了“心理的戏剧”、“抒情的戏剧”、“生活的戏剧”,实现了走向契诃夫的宿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追求重大题材,挖掘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以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寓深邃于平淡之中。其次,不追求强烈的外部动作,着意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有意把戏剧冲突的重心,由外部移到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第三,具有散文式的结构和平淡、幽远、深沉、隽永的抒情格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析《竹林的故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首先,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韵味,是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超尘脱俗。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倾向。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
    (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述杜甫律诗创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
    首先,杜甫律诗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王命》、《征夫》等。
    其次,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是七律。《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再次,杜甫律诗有着浑融的境界。他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还有,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最后,杜甫律诗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在其律诗中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正如他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成就、意义和缺失

    正确答案: 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之一,又是革命文学创作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革命文学作品有两个重要特点:1、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革命思想的新人形象;2、迅速反映和描写现代史上的重大革命斗争。缺点: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革命+恋爱”的公式。诗歌缺少诗味;小说不注意熔铸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

    • A、语言优美
    • B、推进词律
    • C、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D、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A,C,D

  • 第14题:

    简叙“探春理家”的情景。


    正确答案: 凤姐生病,探春协助理家,亲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行事,依例“赏银”。母女大闹一场。探春着手改革的第二步,是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各项事物。“探春理家”得到许多人的肯定与支持。

  • 第15题:

    简叙屈原的生平及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先人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地,因以为氏。而屈氏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为显通的公族之一。早年,屈原因为贵族的身份,出任三闾大夫之职,负责王族三姓屈、景、昭三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离骚》中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写的就是屈原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很快,屈原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拔擢和信任,受命担任左徒。左徒的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副宰相。在担任左徒期间,屈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美政”的理想。屈原的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造为宪令,为国家的富强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这些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其余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所造的宪令,他所主张的举贤授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于是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在他们的馋毁之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他的“美政”也就此失败了。《离骚》中“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等句子,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蒙冤被疏后,屈原被免去左徒的官职,并一度被排挤出朝廷,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如被疏失位之后,屈原先是满腔悲愤写下了震铄古今的长诗《离骚》,在由郢都溯江北上汉北之时,又创作了《九章•抽思》。
    楚怀王楚十三年,秦国大败楚军之后,要求怀王在武关会盟。据记载,这时屈原已经回到郢都,他与大臣昭睢认为这是秦国的骗局,劝阻怀王前往。而怀王幼子子兰则极力劝怀王前去。怀王最终听信了子兰的话,到了武关后即被秦国拘留,胁持至咸阳,并最终客死秦国。怀王被扣留之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馋害,被听信谗言的顷襄王长期流放江南。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他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倍受煎熬,但是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渡过湘水,到达汨罗附近。这时,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烧毁楚国先王的坟墓。这一重大事变,使得屈原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不忍见国破家亡的惨剧,大约在顷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他的绝笔辞《九章•怀沙》首句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这和后世传说他死于五月初五是颇为接近的。
    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 第16题:

    简叙SDH的特点。


    正确答案: SDH传送网一种以同步时分复用和光纤技术为核心的传送网结构,它由分插复用、交叉连接、信号再生放大等网元设备组成,具有容量大、对承载信号语义透明以及在通道层上实现保护和路由的功能。
    (1)SDH是一个独立于各类业务网的业务公共传送平台,具有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
    (2)SDH采用同步复用和灵活的复用映射结构;有全球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使得不同厂商设备间信号的互通、信号的复用、交叉链接和交换过程得到简化。
    (3)SDH主要有如下优点:标准统一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功能。

  • 第17题:

    莫扎特在器乐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正确答案: 莫扎特的器乐创作包括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
    艺术成就:
    (1)莫扎特将歌剧创作中的歌唱性及德奥和声功能的表现性融为一体,创作出既有抒情表现又有动力性发展的古典主义器乐作品。
    (2)器乐音乐的对比性特征更为鲜明。
    (3)和声语言的复杂运用,远关系的调性布局,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性。

  • 第18题:

    简析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成就、意义和缺失


    正确答案: 蒋光慈是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之一,又是革命文学创作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革命文学作品有两个重要特点:1、塑造了具有进步思想、革命思想的新人形象;2、迅速反映和描写现代史上的重大革命斗争。缺点: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革命+恋爱”的公式。诗歌缺少诗味;小说不注意熔铸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 第19题:

    试论述杜甫律诗创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
    首先,杜甫律诗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王命》、《征夫》等。
    其次,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是七律。《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再次,杜甫律诗有着浑融的境界。他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还有,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最后,杜甫律诗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在其律诗中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正如他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第20题:

    问答题
    简叙屈原的生平及其对屈原创作的影响?

    正确答案: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先人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地,因以为氏。而屈氏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为显通的公族之一。早年,屈原因为贵族的身份,出任三闾大夫之职,负责王族三姓屈、景、昭三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离骚》中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写的就是屈原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很快,屈原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拔擢和信任,受命担任左徒。左徒的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副宰相。在担任左徒期间,屈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美政”的理想。屈原的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造为宪令,为国家的富强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这些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其余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所造的宪令,他所主张的举贤授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于是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在他们的馋毁之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他的“美政”也就此失败了。《离骚》中“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等句子,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蒙冤被疏后,屈原被免去左徒的官职,并一度被排挤出朝廷,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如被疏失位之后,屈原先是满腔悲愤写下了震铄古今的长诗《离骚》,在由郢都溯江北上汉北之时,又创作了《九章•抽思》。
    楚怀王楚十三年,秦国大败楚军之后,要求怀王在武关会盟。据记载,这时屈原已经回到郢都,他与大臣昭睢认为这是秦国的骗局,劝阻怀王前往。而怀王幼子子兰则极力劝怀王前去。怀王最终听信了子兰的话,到了武关后即被秦国拘留,胁持至咸阳,并最终客死秦国。怀王被扣留之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馋害,被听信谗言的顷襄王长期流放江南。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他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倍受煎熬,但是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渡过湘水,到达汨罗附近。这时,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烧毁楚国先王的坟墓。这一重大事变,使得屈原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不忍见国破家亡的惨剧,大约在顷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他的绝笔辞《九章•怀沙》首句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这和后世传说他死于五月初五是颇为接近的。
    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
    A

    语言优美

    B

    推进词律

    C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D

    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叙《诗经》抒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标志着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其艺术成就表现在:
    (1)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有:
    ① 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
    ② 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
    ③ 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塑造人物。
    (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境界的创始,《诗经》中不仅运用了许多带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意象构成起兴诗句,还使意象和人物情感相融合,来创造艺术意境。
    (3)高超的艺术技巧,包括赋比兴的手法、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很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

    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C

    《诗经》的语言优美

    D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