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中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在这里活用为动词。
第1题: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日:“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日:“孔子请伐齐,公日:‘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日:‘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日: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容斋随笔·孔子欲讨齐》
给画横线字注音
①陈成子弑齐简公
②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
解释下列画横线词 ①之三子告,不可? 之: ②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 孙: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②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
洪迈认为,陈成子杀齐简公后,孔子向鲁哀公报告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shì;fe
动词,到……去;同逊,逃,流亡
第2题:
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于”词性是(),其语法作用是()。
介词;表示被动
略
第3题:
动词和形容词属于谓词,所以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中心语的词组一定是谓词性词组。
第4题:
记录管仲军事改革内容的是()。
第5题: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国语·楚语下》),“不愤不启”(《论语·述而》),“怒而触不周之。”(《淮南子·天文训》),三句中的“愠”、“愤”、“怒”有何不同?
第6题:
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于”词性是(),其语法作用是表示()。
第7题:
给下文加上标点: 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以下不含动词义的是()选项
第15题:
语译题: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第16题:
楚辞的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名楚物。
第17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第1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第19题: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君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古文今译题)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