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浦,本意水滨。南侧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广为流传之后,“南浦”就成了送别之地的别称,在这个意象上,积淀了历代诗人的离情别绪。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个词,就会引发离别的感伤。南唐词人冯延巳《三台令》中写道“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就是由“南浦”联想起往事,触景伤情。
    [陆游《游西山村》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情景交融的意蕴,完全脱胎于《过故人庄》,只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 第2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的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谊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称道。 一直到南朝两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所以,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 第3题:

    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刘禹锡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台城》说:“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咏诗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 第4题:

    分析田汉戏剧作品中夜的意象。


    正确答案: 田汉戏剧创作直接以“夜”命名的戏剧作品就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以“夜”为背景的又有《梵峨嶙与蔷薇》、《黄花岗》、《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名优之死》等。夜的意象在田汉剧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与田汉创作的悲剧意识和追求诗意的特色密切相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呼应。
    田汉初次触及夜意象是在《梵峨嶙与蔷薇》中,该剧发表时在醒目位置上注明是“一部新浪漫主义的四幕悲剧”,不过这时夜意象停留在再现自然夜的浅表层面上。此后,他逐渐将“夜”加入到戏剧冲突中来,并成为其话剧中不可缺少的话语符号。在《咖啡店之一夜》中,“夜”更进一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时为初冬之夜,左室一桌有数人高谈畅饮。盆中兽炭燃得正好。”白秋英落难后进城寻找恋人,暂时在咖啡店当女招待,“夜”是最能衬托出咖啡店的城市品格的时段,这里既有白秋英失恋的感伤与愤慨,也有高等学校学生林泽奇的苦闷和某些酒客的颓废情绪,这里有青春期、过渡期的知识分子的心理情态的真实表现。
    “夜”意象首先是作为时代与社会对艺术与美的象征者的围攻而出现,如在《苏州夜话》中,田汉采用了回溯写法,描写了十年前沉湎于艺术世界的画家刘叔康,被军阀混战的炮火毁灭了艺术“象牙塔”,以致妻儿离散的故事。无边的暗夜就像磐石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这种情绪与时代氛围相恰合,但更深层的则是这种夜的黑暗对爱与美的化身的摧残。除了上面提到的《苏州夜话》之外,《获虎之夜》、《梵峨嶙与蔷薇》等也同是这样。这是田汉在浪漫主义的创作中对于社会现实和生命存在的观照。而像《名优之死》这样的现实主义佳作则更为鲜明地表现这一主题。
    夜是神秘而动人的,在上面提到的夜的意象是残酷的象征,而夜的气质又可以是温柔悲悯的。是悲剧气氛的制造者。田汉的早期剧作追求诗意抒情,并且带有强烈的悲剧意识。这也使夜意象成为他所钟爱的意象。田汉戏剧抒情化的诗意建构中,一方面来自于抒情化的话剧对白,另一方面来自于富有诗意色彩的夜背景的点缀。在爱、美和现实的对抗中,夜充当了加强悲剧和神秘氛围的角色。这使田汉的作品更有诗意。特别是《古潭的声音》,夜伴随着古潭一起击败了爱与美的化身,引诱他们投身其中,有着悲剧性和神秘性的双重特点。
    另外,田汉充分意识到他的创作与舞台环境的关系,夜的意象通过并善于创造出使人物处于黑夜中的幻觉,使舞台时空处于流动中,增强了戏剧本身的象征意味,这样,在舞台戏剧化的强烈追求中,田汉剧作的夜意象又增加了一层实际存在的理由。他把无尽的宇宙之夜引入到戏剧舞台中来,通过视觉的隐喻,直接指向舞台上的夜时空,为剧情渲染出一种诡秘奇谲的境界,同时也暗示着命运的暗夜。
    “夜”的意象是田汉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意象和创作特色,。既有舞台效果,又有悲剧风格,成就了他他浪漫玄妙的早期创作风格。

  • 第5题:

    “()”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的作品()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


    正确答案:南浦;屈原;《河伯》

  • 第6题:

    填空题
    “()”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的作品()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

    正确答案: 南浦,屈原,《河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 )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正确答案: 别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刘禹锡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台城》说:“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咏诗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1)这一意象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2)“南浦”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关系极大江淹创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唐宋送别诗词中“南浦”出现地更为普遍。
    (3)“南浦”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有时被写作“别浦”有时与“北梁”对举。宋代人创制的《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显现在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
    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3、形式上以七绝或七古为多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浦,本意水滨。南侧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广为流传之后,“南浦”就成了送别之地的别称,在这个意象上,积淀了历代诗人的离情别绪。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个词,就会引发离别的感伤。南唐词人冯延巳《三台令》中写道“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就是由“南浦”联想起往事,触景伤情。
    [陆游《游西山村》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情景交融的意蕴,完全脱胎于《过故人庄》,只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结合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举出另外一例送别的诗词作品,并简析。

    正确答案: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咏史怀古诗词的题材注定了它有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从形态上来说,它是文学,是诗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也具有历史性,它有史的依据。
    二是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在于"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是动因,而言志抒怀采是最终的旨归。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
    三是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是咏史怀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还可以从眼前之景,遥想往昔的景象,这是跨越历史的空间切割。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转换,这正是咏史怀古诗词独有的艺术特质。

  • 第14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 第15题: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首先他指出汉中是汉朝建立帝业的基地,刘邦凭着这一隅之地,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是一层意思;这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左、一蹶不振,恰恰是一个相反的对照。下文一转,追亡事,今不见‟,点明今不如昔,点明南宋不能建立中兴事业的关键是由于统治者不重视才能,又是一层意思。作者写到这里,怀才不遇的苦闷已呼之欲出了,可是他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写下去,而把自己的痛苦紧密地联系敌人不断的侵扰和南宋王朝的不战而和来说,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就把全词的思想意义提得更高。

  • 第16题:

    诗词特点的分析,结合作品


    正确答案: 以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划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1)抒情诗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情绪为主要内容的诗体。
    其抒情往往借助人、事、景、物的抒写,创造出优美动人的形象和意境。
    (2)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
    在简练概括的叙事过程中,饱含激情﹑想象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诗人往往通过形象的比拟来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诗歌的审美特征:(一)集中概括的精练美;(二)真挚浓郁的抒情性;直抒胸臆/以物传情(三)大胆神奇的想象

  • 第17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诗词中不是送别之所?()
    A

    长亭

    B

    南浦

    C

    城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诗词特点的分析,结合作品

    正确答案: 以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划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1)抒情诗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情绪为主要内容的诗体。
    其抒情往往借助人、事、景、物的抒写,创造出优美动人的形象和意境。
    (2)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
    在简练概括的叙事过程中,饱含激情﹑想象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诗人往往通过形象的比拟来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诗歌的审美特征:(一)集中概括的精练美;(二)真挚浓郁的抒情性;直抒胸臆/以物传情(三)大胆神奇的想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南朝作家江淹在()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正确答案: 《别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的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谊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称道。 一直到南朝两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所以,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咏史怀古诗词的题材注定了它有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从形态上来说,它是文学,是诗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也具有历史性,它有史的依据。
    二是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在于"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是动因,而言志抒怀采是最终的旨归。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
    三是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是咏史怀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还可以从眼前之景,遥想往昔的景象,这是跨越历史的空间切割。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转换,这正是咏史怀古诗词独有的艺术特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南浦”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屈原的作品《河伯》中“()”这一名句有关。

    正确答案: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