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礼法之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结局和反映出的问题。


    答案:
    解析:
    (1)清末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①关于“干名犯义”条款的存废。对于“干名犯义”,法理派认为“不必另立专条”,主张予以废除;礼教派认为“中国素重纲常,立法特为严重”,主张予以保留。②关于“留存养亲”条款的存废。法理派认为留存养亲不宜编入新刑律;礼教派认为应在新刑律中体现。③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是否定罪。法理派认为无夫奸“当以教育为方”、亲属相奸“未害及社会,处立决未免过严”,主张废除“无夫奸”定罪处刑,对“亲属相奸”从轻处断;礼教派认为无夫奸、亲属相奸“大犯礼教之事”,主张重刑治罪。④关于“子孙违反教令”是否废除。法理派主张废除,礼教派主张保留。⑤关于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法理派主张子孙卑幼有权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而礼教派则反对。
    (2)结局:法理派予以妥协、退让,并将争论的五项焦点问题附加在《大清新刑律》的附则《暂行章程》之中。
    (3)反映的问题:①礼法之争的结局说明了保守派势力的强大和清政府的顽固立场,也说明了法理派的软弱性和一再退让性。②礼法之争在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此后的近代法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 第2题: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由于“礼法之争”,《大清新刑律》未能公布。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代表人物是()。

    • A、沈家本
    • B、张之洞
    • C、劳乃宣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判断题
    由于“礼法之争”,《大清新刑律》未能公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清末“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人物有张之洞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 (1)指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两种不同立法思想的交锋。
    (2)虽以“法理派”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场争论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变法过程中“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主要有:
    一是“干名犯义”条的存废问题;
    二是关于“存留养亲”制度;
    三是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等问题;
    四是关于子孙违反教令问题;
    五是子孙能否对长辈行使正当防卫的问题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礼法之争的焦点之一,义关伦常诸条,应不应该写入刑律。

    A

    B



  • 第11题:

    礼法之争的焦点之一,义关伦常诸条,应不应该写入刑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2题: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旧律之宜变通者”有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唯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做了全面的修改。
    (2)立法宗旨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
    (3)制定新律,要以国家主义为精神,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体现宪政精神。

  • 第13题:

    “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 (1)指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两种不同立法思想的交锋。
    (2)虽以“法理派”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场争论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 第14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旧律之宜变通者”有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唯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做了全面的修改。
    (2)立法宗旨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
    (3)制定新律,要以国家主义为精神,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体现宪政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判断题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判断题
    礼法之争的焦点之一,义关伦常诸条,应不应该写入刑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填空题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之间的论战。

    正确答案: 礼教派与法理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箭伪零摧横掀栏.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