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内部特点相联系。
第1题: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 )
A.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客观联系
C.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
D.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第2题:
第3题:
情绪情感是()
A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C人脑对个体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D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的生理变化的反应
E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机体变化的反应
第4题: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
第5题:
游客态度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的人和事物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第6题:
情绪情感是()
第7题:
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称为()。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情绪
情感
心境
激情
应激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的体验
人脑对个体需要的态度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生理变化的反应
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的机体变化的反应
第12题:
预测
预见
联想
想像
第13题:
事物的质是指( )。
A.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
B.使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C.事物在与他物相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质
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内部所固定的规定性
第14题: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感受能力。感受能力的提高来自对感觉器官的训练。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之美。
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方面,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美。
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地仔细观看,它是认识的起点。学会观察就是学会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发现事物的美。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在带领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教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要有顺序、有条理,从某一个侧面或一个局部开始;观察要抓住对象的重点和特点;观察要注意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以偏概全,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略
第15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第16题:
GIS所包含的数据均与:()
第17题:
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是通过对该事物的认识而获得的,对于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事物是没有什么态度可言的。
第18题:
情绪情感是( )
第19题:
()能使得尚未认识的事物与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相联系,从而借鉴已知事物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未知的事物。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归纳
事物的对与错
第22题:
对待科学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
对待科学事物的情感
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的情感与态度
第23题: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脑对个体需要的态度的反映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的生理变化的反应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引起的机体变化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