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的经历。
第1题:
第2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第3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指什么人受萧何提拔,也因萧何献计而受死?
第4题:
成语“成也萧何”的下一句是什么?
第5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哪个历史人物?()
第6题:
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
第7题:
第8题:
刘邦
项羽
韩信
张良
第9题:
韩信
张良
樊哙
陈平
第10题:
模块说
整体说
机能系统说
定位说
模板说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为什么说“过所”经历了与“传”分工到合一的过程?
传为我国古代通行关津的符信、凭证。《周礼·司关》和《韩非子·说林》均有用传的记载,由此可知,我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用传,其书写载体有木、帛两种。过所,于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过所中须写明持文书者之姓名、住址,为何事去何地,途经哪些关卡,甚至包括有无犯罪前科等项。平民请领过所,须由乡啬代请,由县丞批发。汉代传与过所的分工是:传,相当于通行证或身份证,以备盘查;过所,相当于路证,可凭证投宿于官驿馆舍。对于因公外出的官吏来说,仅持过所,而无传,则过关津时询查周折;仅有传,无过所,则食宿无依。因此,传与过所,多相辅为用。东汉、三国均二者并行。由于传与过所性质相近、作用互补,后世逐渐融合。到晋代,就只用过所一种。后人忽略了二者由分到合的演变,往往将传与过所视为一物。准确的说法应是,晋以后的过所,相当于西汉武帝以前的传,汉武帝到三国期间的传与过所之总和。作为单独行世的公文,过所由晋开始,历南北朝、隋唐,到五代后梁废止。过所虽然是用途固定的一种公文,但就文种学角度考察,其演化,尚未成熟为规范文种。例如《高昌县为申麴嘉琰请过所由上西州都督府状》一文所附《石染典请往伊州市易过所》,就是由请领过所者的牒文、批发者的批语,合成为一篇过所公文。
略
第14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在感慨哪位英雄的经历?
第15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第16题:
传统的健康观经历了()阶段。
第17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
第18题:
有人说“别人的成功就是你的失败”,结合你的这次考试经历谈谈。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财政 思索 总而言之
财富 探索 由此看来
财产 探测 迄今为止
富裕 探讨 众所周知
第22题:
第23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叶障目,不见泰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