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鼓励卫生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农村专业人才,落实相关职称评审优惠政策。属于人才流动管理中的( )。

    A.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B.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开发合作
    C.维护国家重点领域人才流动秩序
    D.完善政府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机制

    答案:A
    解析:
    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1)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层人才需求,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专业化人才终身培训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向“三区三州”等人才薄弱地区和领域流动。
    (2)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超压卷,瑞牛题库软件考前一周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提高列入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
    (3)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艰苦边远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
    (4)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农村专业人才,落实相关职称评审优惠政策。
    (5)推进东西部干部人才交流,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援藏援疆援青、到扶贫攻坚的重点县 、老少边穷的艰苦地区工作,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团队式”支援等方式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
    (6)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与选调生工作衔接。

  • 第2题:

    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留在:()

    • A、原籍
    • B、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 C、来去自由
    • D、不能迁移

    正确答案:C

  • 第3题:

    要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 A、富裕地区
    • B、艰苦地区
    • C、西北地区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宝安区促进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岗位流动,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补贴,下面不属于补贴的基层一线工作领域是()。

    • A、科研
    • B、教育
    • C、卫生
    • D、文体

    正确答案:A

  • 第5题: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业地点包括()

    • A、城乡基层
    • B、中西部地区
    • C、艰苦边远地区
    • D、中小微企业就业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中的基层主要包括()

    • A、城乡基层
    • B、中西部地区
    • C、艰苦边远地区
    • D、中小微企业就业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创新()和(),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鼓励人才兼职兼业,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正确答案: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服务保障体系

  • 第8题:

    判断题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干部管理“三鼓励、三优先、四不用”的原则是:鼓励机关和本地区干部到艰苦地区工作,鼓励专家型人才进入技术或业务型职业发展,鼓励干部向技术化和职业化转变。优先从一流的团队中选拔干部,优先从做出一流业绩的员工中选拔干部,优先从艰苦地区工作过的员工中选拔干部。不思进取、不干实事的干部不用,品头论足、到处逢迎、善于“公关”的干部不用,不敢负责、不敢碰硬、遇到矛盾绕着走的干部不用,搞花架子、虚报浮夸、善于做秀的干部不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
    A

    向基层流动

    B

    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

    C

    在一线创业

    D

    向乡镇和农村流动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创新()和(),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鼓励人才兼职兼业,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正确答案: 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服务保障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留在:()
    A

    原籍

    B

    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C

    来去自由

    D

    不能迁移


    正确答案: A
    解析: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 第12题:

    多选题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中的基层主要包括()
    A

    城乡基层

    B

    中西部地区

    C

    艰苦边远地区

    D

    中小微企业就业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主要包括()

    A. 城乡基层
    B. 中西部地区
    C. 艰苦边远地区
    D. 中小微企业就业

    答案:A,B,C,D
    解析:

  • 第14题:

    ()是国家为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 A、进村进社
    • B、“三支一扶”
    • C、乡镇医生
    • D、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项目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干部管理“三鼓励、三优先、四不用”的原则是:鼓励机关和本地区干部到艰苦地区工作,鼓励专家型人才进入技术或业务型职业发展,鼓励干部向技术化和职业化转变。优先从一流的团队中选拔干部,优先从做出一流业绩的员工中选拔干部,优先从艰苦地区工作过的员工中选拔干部。不思进取、不干实事的干部不用,品头论足、到处逢迎、善于“公关”的干部不用,不敢负责、不敢碰硬、遇到矛盾绕着走的干部不用,搞花架子、虚报浮夸、善于做秀的干部不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下列属于干部调配工作原则的有()。

    • A、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员额和干部人数计划进行
    • B、坚持以工作需要为主,适当照顾干部的实际困难
    • C、鼓励和支持干部到基层单位、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
    • D、应严格执行有关干部回避的规定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关系()

    • A、来去自由
    • B、留在原籍
    • C、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 D、留在高校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健全人才( )的激励机制

    • A、向基层流动 
    • B、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 
    • C、在一线创业 
    • D、向乡镇和农村流动

    正确答案:A,B,C

  • 第19题: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进一步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鼓励卫生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正确答案: 近年来,为了引导卫生人才合理流动,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缓解农村、社区、西部地区以及艰苦边远地区卫生人才匮乏的矛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引导人才向上述地区流动。
    200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
    2002年,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5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促进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政策,如志愿到艰苦、边远地区以及乡(含乡)以下卫生机构工作的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2档;对长期在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庆根据农林一线科技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情况给予政策倾斜;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等等。
    2006年7月,国家进行了事业单位上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岗位职、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乡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长期在乡以下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其他农村一线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情况给予政策倾斜;在艰苦边远地区的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2006年,卫生部与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提出,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5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他们开展服务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
    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批卫生人才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卫生人才向农村、社区、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
    2005年4月,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派驻医师不仅送医送药送设备下乡,还开展了人员培训、临床带教、健康教育、规范管理等工作,有效提
    高了受援单位服务能力,受到当地农民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欢迎。
    2006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卫生部与人事部等8部门组织开展“三支一扶”工作,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2007年,卫生部、财政部开始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项目”,用5年的时间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执业医师。2007年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甘肃、新疆等8个省(区、市)试点,招聘100名执业医师,聘期5年,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2008年继续新增招聘执业医师500名。通过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吸引和鼓励执业医师到农村服务,探索并逐步建立为农村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此次医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有国家代偿沱遇和助学贷款。同时,政府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体现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具体实施措施的有(  )。
    A

    某县的人民医院与某乡(镇)卫生服务站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县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

    B

    某医科大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C

    邓某是某市一所三甲医院的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时要求其至少有累计2年的农村服务经历

    D

    武某从某市一所大医院退休后鼓励其到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以支持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

    E

    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正确答案: E,A
    解析:
    A项,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县(市、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B项,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C项,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1年以上的政策。D项,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E项,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 第22题:

    多选题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业地点包括()
    A

    城乡基层

    B

    中西部地区

    C

    艰苦边远地区

    D

    中小微企业就业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关系()
    A

    来去自由

    B

    留在原籍

    C

    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D

    留在高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