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化学性脑膜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题目

简述化学性脑膜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化学性脑膜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叶部病害的防治及措施。


    正确答案: 防治原则:一般不防治,只有大面积严重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时才防治。叶部病害的防治主要在幼苗,幼林,果树,经济林木以及行道树和公园树木上进行。
    叶部病害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2.喷药保护;3.林业技术措施;4.选育抗病育种。

  • 第2题:

    简述危害果树的天牛主要种类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种类:桑天牛、星天牛、红颈天牛、苹果枝天牛
    防治:(1)人工捕杀(2)人工灭卵(3)树干涂白(4)熏杀

  • 第3题:

    简述禽流感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一)禽流感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临床症状潜伏期3~5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低致病性禽流感。
    (1)低致病性禽流感野禽感染大多数都不产生临床症状。鸡和火鸡发病后表现为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器官的异常,以轻度乃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最为常见。病鸡除出现精神食欲差及下痢等一般性症状外,咳嗽、打喷嚏、罗音、喘鸣和流泪,产蛋鸡产蛋下降。
    (2)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型又称鸡瘟、真性鸡瘟、欧洲鸡瘟,多见于鸡和火鸡。感染鸡常突然发病,症状严重,有些鸡突然死亡。病鸡体温升高,拒食,拉黄绿色稀粪;精神极差,呆立,闭目昏睡。头颈部水肿,鸡冠与肉髯发绀、出血,腿部皮下水肿、出血。流泪,流鼻涕,呼吸困难,不断吞咽、甩头、流涎。产蛋鸡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后期有些病鸡出现头颈震颤、两腿瘫痪等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有的鸡群可达到100%。
    剖检变化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及生殖道内有较多的粘液和干酪样物,窦、气管粘膜水肿、出血或出血,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皮下、粘膜、浆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有广泛性出血,与ND相似,但出血更广泛、更严重。胰腺肿大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发炎。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HA、HI试验和ELISA。
    (二)防治措施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杜绝野鸟进入禽舍,引进禽类时要严格检疫。
    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用同源病毒灭活油苗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产蛋鸡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40日龄、120日龄时每只皮下注射0.5mL;商品肉鸡可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也可使用中草药治疗,板蓝根、金银花、黄芪等对蛋鸡恢复产蛋率有一定效果。
    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首先是严密防止传入,一旦发生则应阻止疫情扩散。立即封锁疫区,对所有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一律进行扑杀、销毁,封锁区内严格消毒等。

  • 第4题:

    简述农药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喷洒在农作物上的农药,约有一半散落在农田上。农药被土壤吸附后,表现为失活或解毒。但是,更多吸附状态农药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其原有的生物毒性,这是土壤中农药残留的一种形式。
    防治措施:
    (1)利用综合害虫防治系统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
    (2)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3)制定农产品的允许残留量标准
    (4)采用合理耕作制度,消除农药污染
    (5)发展开发新农药

  • 第5题:

    简述咸潮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咸潮的形成原因包括(1)自然原因:(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2)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治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 第6题:

    简述蝗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蝗虫一般每年发生1~2代,绝大多数以卵块在土中越冬。一般冬暖或雪多情况下,地温较高利于蝗虫越冬,4~5月份温度偏高,卵发育速度快,孵化早;秋季气温高利于成虫繁殖危害。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蝗卵和幼蝻死亡率高。干旱年份,在管理粗放的草坪上,土蝗、飞蝗则混合发生危害。
    蝗虫类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蝗虫发生量不大时,用捕虫网地面捕捉,可减轻危
    (2)、毒耳防治用麦麸(米糠)100份+水100份+1.5%敌百虫粉剂2份(或40%氧化乐果乳油0.15份)混合拌匀,每公顷112.5kg;也可用鲜草100份切碎加水30份拌入上述药量,每公顷112.5kg。随配随撒,不要过夜。阴雨、大风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使用。
    (3)、药剂防治发生量较多时可采用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1.5%敌百虫粉剂、3.5%甲敌粉剂、4%敌马粉剂,用量为每公顷30kg;50%马拉硫磷乳剂、75%杀虫双乳剂、40%氧化乐果乳,以1000~1500倍液喷雾。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蝗虫的天敌,主要有鸟类、蛙类、益虫、螨类和病原微生物等。

  • 第7题:

    简述列当危害特点及防治要点。


    正确答案: 根寄生、全寄生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2)与甜菜,大豆,葱蒜等非寄主植物轮作
    (3)在严重发病地区,在列当尚未开花结实前进行铲除,深埋.
    (4)除草剂防治:200倍的2.4-D喷洒.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特点及防治?

    正确答案: 植物菌原体由原来的类菌原体(MLO)更名而来,在林木上发现的病害有泡柚丛枝病、刺槐丛枝病、桑萎缩病、枣疯病、苦楝丛枝病、杉树黄化丛枝病,其繁殖方式有二均分裂、出芽生殖或老细胞内新个体释放等形式。又称裂殖菌。其所致病害为系统性病害,症状有丛枝、黄化和花器变叶等。病害通过嫁接、媒介昆虫和菟丝子等传播。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苗圃,清除病株,控制传播介体,利用四环素族搞生素独处理病株进行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正确答案: 为害特点:食性杂,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为害玉米:初孵幼虫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心叶期:集中在心叶叶内为害,不能抽出♂穗;孕穗期幼虫集中上部,为害幼嫩的末抽穗的♂,♂穗抽出后,幼虫在♂与♀之间为害,造成折茎,折叶。♀穗膨大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有的蛀入♀穗着生茎,破坏营养运输,严重影响♀穗发育,籽粒灌浆为蛀茎盛期。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秸杆,压减虫源;选育抗虫品种等。2、生物防治:以蜂治螟: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内,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内。以菌治螟:常用白僵菌,Bt颗粒剂撒或灌心。3.化学防治:喇叭口内施颗粒剂、敌敌畏、辛硫鳞。药液灌心: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撒毒土:50%辛硫磷0.5kg+细土50kg,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蝗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蝗虫一般每年发生1~2代,绝大多数以卵块在土中越冬。一般冬暖或雪多情况下,地温较高利于蝗虫越冬,4~5月份温度偏高,卵发育速度快,孵化早;秋季气温高利于成虫繁殖危害。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蝗卵和幼蝻死亡率高。干旱年份,在管理粗放的草坪上,土蝗、飞蝗则混合发生危害。
    蝗虫类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蝗虫发生量不大时,用捕虫网地面捕捉,可减轻危
    (2)、毒耳防治用麦麸(米糠)100份+水100份+1.5%敌百虫粉剂2份(或40%氧化乐果乳油0.15份)混合拌匀,每公顷112.5kg;也可用鲜草100份切碎加水30份拌入上述药量,每公顷112.5kg。随配随撒,不要过夜。阴雨、大风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使用。
    (3)、药剂防治发生量较多时可采用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1.5%敌百虫粉剂、3.5%甲敌粉剂、4%敌马粉剂,用量为每公顷30kg;50%马拉硫磷乳剂、75%杀虫双乳剂、40%氧化乐果乳,以1000~1500倍液喷雾。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蝗虫的天敌,主要有鸟类、蛙类、益虫、螨类和病原微生物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列当危害特点及防治要点。

    正确答案: 根寄生、全寄生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2)与甜菜,大豆,葱蒜等非寄主植物轮作
    (3)在严重发病地区,在列当尚未开花结实前进行铲除,深埋.
    (4)除草剂防治:200倍的2.4-D喷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防治措施:
    (1)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
    (2)施用化学改良剂
    (3)农用水分管理
    (4)生物改良措施
    (5)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6)农业措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青霉素不良反应表现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不良反应表现为:
    1.刺激性:中枢刺激症状如头痛、肌震颤、呕吐等,局部刺激症状如硬结或红肿、剧烈疼痛。
    2.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粘膜和血清样过敏,重者表现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防治措施为
    ①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禁用。
    ②皮试:初次用药或停用3日后均做皮试。
    皮试方法:在前臂内侧区皮内注射青霉素0.05-0.1ml(浓度为100-200U/ml),20分钟后观察,若局部出现红肿或有伪足,其直径超过1cm为阳性反应。
    3.抢救: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抢救,方法为迅速肌内或皮下注射0.1℅ 肾上腺素0.5-1.0ml,也可用1mg药加入葡萄糖静滴,可配合吸氧、人工呼吸、升压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措施。
    4.应用青霉素类药需临用时配制,一般不采用局部给药。

  • 第14题:

    简述兰花炭疽病的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发病规律:兰花炭疽病在蕙兰兰株上发病率为最高,大于90%,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残体和枯萎的叶基苞片上越冬。分生孢子经越冬,其萌芽率大为降低,病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次年春末、夏初天气潮湿多雨,病菌开始侵染,有伤口和急风暴雨更易感染,温度22~28℃,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老叶一般于4月份开始发病,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如果整株受害严重,幼芽刚萌发时亦受侵染发病。
    2、措施;栽培兰花选择空气比较流通的场所,可大大减少炭疽病的发生。但也不能太通风,因为空气太流通,湿度太小,不利于兰花生长。兰盆排放疏密应适当,绝对不能太密,以免兰叶互相交错、重叠,影响通风透气,使炭疽病菌交叉传染。温度在22~28℃以上、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最易致炭疽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一定要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此界限以下。对控温,有两种办法:一是在高温季节架遮荫网,遮去部分强光;二是向地面、墙面、花架喷水或洒水,每天3~4次,降低温度。兰花在梅雨季节、暴雨转晴或连续阴雨高温后,因高温高湿,最易暴发炭疽病。在这段时间,除做好栽培场所的通风透气外,还应尽量减少叶面喷水和兰盆浇水次数,最好停止喷水和浇水,争取把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当相对湿度过大难以控制时,也可用鼓风机或电风扇定时吹风,对控湿十分有效。炭疽病一般在春夏季开始发生,7~8月最严重,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喷药,不仅要喷叶面,更要喷叶背,这样才能彻底灭菌。对预防不力、已造成炭疽病蔓延为害并入土侵害到兰根的,光靠表面喷药已不能根治,一定要换盆换土,把整盆兰花倒出,除去旧土,剪去病叶、病根、病芽,用清水洗净,再用10000倍喷克稀释液喷叶,并浸泡兰根2~3h,取出晾干后重新用新土上盆。若再用旧兰盆,一定要清洗,浸泡农药消毒,并曝晒1天。也可在新叶抽出时,定期定时交替喷药,50%多菌灵500倍,50%克菌丹500倍液,50%苯菌灵1500倍,0.5%~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10天1次,共4-5次

  • 第15题:

    简述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
    塑料薄膜大多是烯烃类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烷基链含碳数不同的各类酞酸(PAES)约占2/3。据研究,高浓度二正丁酯(DNBP)对土壤脲酶有一定的激活效果,但对蔗糖酶有较强抑制效果。胡萝卜块根、白菜茎叶、大豆及水稻籽实中均可自土壤中富集DNBP。人食用PAES超标的食物后,PAES转化为酞酸酯后易引起肝肿大,致畸、致突变倾向。
    防治措施:
    (1)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和管理,并建立生产粒状再生塑料的加工厂,有利于废塑料的循环利用。
    (2)研制可控光解和热分解等农膜新产品,以代替现用高压农膜,减轻农田残留负担。
    (3)尽量使用分子最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是塑料增塑膜,并加强其生化降解性能和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

  • 第16题:

    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防治措施:
    (1)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
    (2)施用化学改良剂
    (3)农用水分管理
    (4)生物改良措施
    (5)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6)农业措施

  • 第17题:

    简述枝干病害发展特点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1)病害种类少,病原种类多;
    (2)各侵染源寄生性差距悬殊;
    (3)初侵染源:已感病的活立木及枯死的树木或枝条;
    (4)多年生;
    (5)再侵染:不明显;
    (6)潜育期:长。1-2个月或2-3年;
    (7)传播方式:因病害种类而异;
    (8)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
    (9)有些枝干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现象。

  • 第18题:

    简述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正确答案: 为害特点:食性杂,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为害玉米:初孵幼虫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心叶期:集中在心叶叶内为害,不能抽出♂穗;孕穗期幼虫集中上部,为害幼嫩的末抽穗的♂,♂穗抽出后,幼虫在♂与♀之间为害,造成折茎,折叶。♀穗膨大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有的蛀入♀穗着生茎,破坏营养运输,严重影响♀穗发育,籽粒灌浆为蛀茎盛期。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秸杆,压减虫源;选育抗虫品种等。2、生物防治:以蜂治螟: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内,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内。以菌治螟:常用白僵菌,Bt颗粒剂撒或灌心。3.化学防治:喇叭口内施颗粒剂、敌敌畏、辛硫鳞。药液灌心: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撒毒土:50%辛硫磷0.5kg+细土50kg,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

  • 第19题:

    简述山茱萸炭疽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又名黑斑病、黑疤痢。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果炭疽病发病盛期为6-8月,叶炭疽病发病盛期为5-6月。多雨年份发病重,少雨年份发病轻。
    防治方法:病期少施氮肥,多施P、K肥,促株健壮,提高抗病力,减轻危害;选育优良品种;清除落叶、病果;发病初期用1∶2∶200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叶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4月下旬,防治果炭疽病第1次施药应在5月中旬,10d左右喷1次,共施3~4次。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
    塑料薄膜大多是烯烃类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烷基链含碳数不同的各类酞酸(PAES)约占2/3。据研究,高浓度二正丁酯(DNBP)对土壤脲酶有一定的激活效果,但对蔗糖酶有较强抑制效果。胡萝卜块根、白菜茎叶、大豆及水稻籽实中均可自土壤中富集DNBP。人食用PAES超标的食物后,PAES转化为酞酸酯后易引起肝肿大,致畸、致突变倾向。
    防治措施:
    (1)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和管理,并建立生产粒状再生塑料的加工厂,有利于废塑料的循环利用。
    (2)研制可控光解和热分解等农膜新产品,以代替现用高压农膜,减轻农田残留负担。
    (3)尽量使用分子最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是塑料增塑膜,并加强其生化降解性能和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农药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喷洒在农作物上的农药,约有一半散落在农田上。农药被土壤吸附后,表现为失活或解毒。但是,更多吸附状态农药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其原有的生物毒性,这是土壤中农药残留的一种形式。
    防治措施:
    (1)利用综合害虫防治系统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
    (2)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3)制定农产品的允许残留量标准
    (4)采用合理耕作制度,消除农药污染
    (5)发展开发新农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红霉素抗菌特点、抗菌机制和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红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稍广,对阳性菌及某些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有效,属于抑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蛋白质合成。不良反应为:
    ①局部刺激,胃肠反应及血栓性静脉炎等,饭前后一小时服药为宜。
    ②肝损害,依托红霉素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根朽病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正确答案: 侵染传播
    地上部分:担孢子靠风雨侵染阀壮,产生菌丝后向根部侵染。 地下部分:菌索从根伤口或直接侵入;病健根接触传染。 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地势低洼、林分密度大、造林时窝根严重、林地有大量残状,发病重。 树种感病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做好果树的修剪和整枝,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除草。
    2、在早春、夏末、秋季及果树休眠期,在树干基部挖3~5条辐射状沟,然后浇灌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3、发现染病后,及时清除病根。对整条腐烂根,须从根基砍除,并细心刮除病部,直至将病根挖除。再用1~2%硫酸铜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1:50的药土,混匀后施于根部,用药量因树龄而异,10年左右的大树用药量为0.25公斤。
    4、地下水位高的苹果园,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尤其雨后要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果园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树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