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后发生“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对此的正确解释是()。 ①胡适和李大钊是双方的代表 ②双方均以《每周评论》为阵地 ③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 ④表明新文化阵营发生分化
第1题:
第2题:
下列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不属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是()
第3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第4题: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第5题: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第6题: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
第7题:
五四时期《每周评论》的主编是()。
第8题:
五四运动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影响最大的刊物是()
第9题:
第10题: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第11题: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第12题: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周恩来
第13题:
第14题:
新文化运动期间,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是()。
第15题:
()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第16题:
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第17题: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的标志是()
第18题:
1919年至1921年间发生的()的争论,是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者分化的开始,论战双方分别是()和()。
第19题:
五四时期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两方是()
第20题: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是()
第21题: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
第22题:
陈独秀与胡适
李大钊与张东荪
李大钊与梁启超
李大钊与胡适
第23题:
李大钊与胡适
陈独秀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郭沫若与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