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把朱熹思想引入欧洲,开启“东学西渐”的是谁?()
第1题: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
略
第2题:
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
第3题:
“近代统计学之父”是谁?他把什么学科引入到统计学研究之中?成为什么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4题:
故宫的建筑思想里面体现了谁的思想()?
第5题:
以下哪些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
第6题:
董仲舒
庄子
孟子
朱熹
第7题:
莱布尼兹
狄德罗
伏尔泰
卢梭
第8题:
郑玄
朱熹
程颢
孔颖达
第9题:
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
命运观
帝王崇拜
第10题:
孔子
孟子
朱熹
王夫之
第11题:
伏尔泰
莱布尼兹
牛顿
托马斯杨
第12题:
理性
个人本位
宗教
东学西渐
第13题:
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第14题:
正式使用能量概念的第一人是()
第15题:
最早来到东方传教的教士是谁()
第16题:
孔子思想传到欧洲后,()被当时人称为欧洲的“孔夫子”
第17题:
罗马衰落的理由不包括()。
第18题:
莱布尼兹
利玛窦
伏尔泰
马勒伯朗士
第19题:
利玛窦
沙勿略
亚希多
克莱索
第20题: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第23题:
颜元的《存学篇》
韩愈的《师说》
朱熹《语录》
柏拉图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