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端砚名坑众多,常见的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还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各个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鉴别不仅需要多实践,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即使是制砚名手,有时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更多“为什么说鉴别端砚是件很难的事?”相关问题
  • 第1题:

    该如何鉴别端砚?


    正确答案: 鉴别端砚要从石色、石声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要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而出现的冒牌货却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

  • 第2题:

    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的并非是端砚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早在唐代就已确立盛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端砚制作技艺而不是端砚本身。但端砚制作技艺不可能单独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需要通过端砚这一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因此,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并不单单是指端砚从采石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技艺,它是端砚艺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包括了与端砚制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行业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与之相关的历史传承、价值认同、文化观念、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

  • 第3题:

    下面不符合墨菲定律说法的是()

    • A、做对一件事很难,重做一件事很容易
    • B、所有的事情都比预计的时间长
    • C、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更有可能发生
    • D、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为什么说解脱道的生死是整个法界的事?


    正确答案: 我的生、死、不是我个人的事,那是谁的事情?是整个法界的事。比如说当我这一条河流来到尽头,归回大海,我是跟大海溶为一体。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就是跟整个法界大海溶为一体,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当我溶入大海之后,至于未来大海要把我这个海水形成波浪呢?还是形成浪花呢?还是形成云呢?或是把我推挤到一个冰山把它冻冰呢?都不是我在决定,因此体会到“无我”,了悟生死大事一定要看透整个法界的运作,这不是任何人所能掌控、主宰、改变的。所以这里讲的“无生”,是针对众生执著在一个短期的一种生灭现象。因此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要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变化,不管他是冰块的生灭,水的生灭,云的生灭,那都不是我的事,就算是冰块的灭,是真的灭吗?是真的消失吗?没有啊!它只是变异,变化而已。

  • 第5题:

    耶稣说普天之下传福音都必述说的事是哪件?


    正确答案: 马利亚用香膏抹主

  • 第6题:

    什么是理想?什么事信念?为什么说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最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因为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吗,他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及信仰现象的两个方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他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生活上对自身所处的世间,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所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所以理想与信念联系在一起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鉴别端砚是件很难的事?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端砚名坑众多,常见的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还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各个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鉴别不仅需要多实践,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即使是制砚名手,有时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解脱道的生死是整个法界的事?

    正确答案: 我的生、死、不是我个人的事,那是谁的事情?是整个法界的事。比如说当我这一条河流来到尽头,归回大海,我是跟大海溶为一体。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就是跟整个法界大海溶为一体,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当我溶入大海之后,至于未来大海要把我这个海水形成波浪呢?还是形成浪花呢?还是形成云呢?或是把我推挤到一个冰山把它冻冰呢?都不是我在决定,因此体会到“无我”,了悟生死大事一定要看透整个法界的运作,这不是任何人所能掌控、主宰、改变的。所以这里讲的“无生”,是针对众生执著在一个短期的一种生灭现象。因此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要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变化,不管他是冰块的生灭,水的生灭,云的生灭,那都不是我的事,就算是冰块的灭,是真的灭吗?是真的消失吗?没有啊!它只是变异,变化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的并非是端砚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早在唐代就已确立盛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端砚制作技艺而不是端砚本身。但端砚制作技艺不可能单独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需要通过端砚这一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因此,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并不单单是指端砚从采石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技艺,它是端砚艺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包括了与端砚制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行业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与之相关的历史传承、价值认同、文化观念、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正确答案: 我们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或叫“事类”),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在产生文字之前,人类已经有了记录思想的需要,并创造了契刻记事、结绳记事等方法。当人类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结绳记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创造文字的需要,文字也应运而生了。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对文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就促进文字的不断发展。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文化事象。如汉民族根据汉字可拆可合的形体特点,造成特有的字谜游戏和姓氏避讳中的缺笔避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了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象,使文字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穆圣说:“有三件事伴随亡人走向坟墓,安葬之后,两件事回来了,一件事永远伴随亡人”,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正确答案: 子女、财产、善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正确答案: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的人。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文化不仅对语音有影响、对语法有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为直接,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地下火很难扑救?


    正确答案: 地下火是指在林地地表以下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的火。这种火在地表看不见火焰,只有烟,蔓延速度十分缓慢,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很难扑救。

  • 第14题:

    端砚为什么非常名贵?


    正确答案: 端砚所以名贵,主要是因石质优良,历代都有生动的描述,如《端石考》中说“其体重而轻,质钢而柔,摩之寂寂无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看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者也”。简言之,石质坚而细密,磨时无声,墨液细腻,不损笔毫,腻而不滑,故发墨较快,石质无渗水性,故墨液不易干。真正的优点也仅是这几条而已。端砚之名贵还在于有天然的美丽色彩和花纹,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改、雨过天晴、火捺、猪肝冻、玫瑰紫、金银线、金星点等。最有名的花纹是石上有一种天然彩色圆点,称做“眼”,以鸲鹆眼最名贵,绿晕数重,中有黑睛,晶莹鲜活,层次分明,甚为稀有难得。如晕圆层次模糊,称为翳眼,中无黑睛,称为盲眼,如虽有好眼而石质不佳也算不得上品。
    端砚名贵的另一原因是开采不易;唐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苏东坡在一首端砚铭中说“千夫挽须,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其实还不仅如此,据清肇庆府知事吴绳年记述,1753年,水岩洞深3000尺,至去世纪70年代末洞深500尺。说明220年才进200尺。解放后大大改进了开采条件,洞内情况依旧是“入水岩洞,即伛偻不能直立……地面坡度30度至40度,只能匍伏前进……再进50米,已在西江水平之下,积水深,需涉水而过。续进30米,即大西洞,洞深50米,可容5-6人开凿,空气稀薄,气温甚高,2人皆赤背……进出洞要缓,过急即会昏厥”。而旧时入洞“下身沿黄泥,上身受烟煤,(因洞内点灯)无不剥驳如鬼”。
    下面再举一名砚为例:上海古籍书店在1982年前后,收购到一块巨形端砚,为长137公分,宽64公分,厚仅2.3公分。有红木桌架,像一张写字台。砚面平滑光洁,并有很多雀眼,名曰“鲽砚”(鲽鱼扁薄)。该砚初为清咸丰时两江总督沈秉成所有。在砚坑中这样大的砚材极少,即便有了,在一百年前,要从水岩那样洞中运出来也决非易事。加之还有许多眼,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称为无价之宝,是不过分的。

  • 第15题:

    穆圣说:“有三件事伴随亡人走向坟墓,安葬之后,两件事回来了,一件事永远伴随亡人”,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正确答案: 子女、财产、善功。

  • 第16题:

    为什么说深层的我慢很难断除?


    正确答案: 我慢是十个结最后很深的一个结。十个结一层一层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如果止观定力不够,没办法看到深层我慢的阴影。但是如果能够一方面真诚真心地回来面对、反观自己;另一方面又有善知识协助,在历缘对境里好好认真去现观,对于我是、我能、我慢的断除会有很快的突破。

  • 第17题:

    七号不太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事业很难获得成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穆圣说:“人一死,万事皆休,只有三件事例外。”请说出此三件事。


    正确答案: 川流不息的“索得盖”,利于后人的知识,清廉的子女。

  • 第19题:

    单选题
    开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A

    开车很好玩

    B

    对我来说开车很难

    C

    开车技术好

    D

    开车速度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深层的我慢很难断除?

    正确答案: 我慢是十个结最后很深的一个结。十个结一层一层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如果止观定力不够,没办法看到深层我慢的阴影。但是如果能够一方面真诚真心地回来面对、反观自己;另一方面又有善知识协助,在历缘对境里好好认真去现观,对于我是、我能、我慢的断除会有很快的突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端砚为什么非常名贵?

    正确答案: 端砚所以名贵,主要是因石质优良,历代都有生动的描述,如《端石考》中说“其体重而轻,质钢而柔,摩之寂寂无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看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者也”。简言之,石质坚而细密,磨时无声,墨液细腻,不损笔毫,腻而不滑,故发墨较快,石质无渗水性,故墨液不易干。真正的优点也仅是这几条而已。端砚之名贵还在于有天然的美丽色彩和花纹,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改、雨过天晴、火捺、猪肝冻、玫瑰紫、金银线、金星点等。最有名的花纹是石上有一种天然彩色圆点,称做“眼”,以鸲鹆眼最名贵,绿晕数重,中有黑睛,晶莹鲜活,层次分明,甚为稀有难得。如晕圆层次模糊,称为翳眼,中无黑睛,称为盲眼,如虽有好眼而石质不佳也算不得上品。
    端砚名贵的另一原因是开采不易;唐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苏东坡在一首端砚铭中说“千夫挽须,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其实还不仅如此,据清肇庆府知事吴绳年记述,1753年,水岩洞深3000尺,至去世纪70年代末洞深500尺。说明220年才进200尺。解放后大大改进了开采条件,洞内情况依旧是“入水岩洞,即伛偻不能直立……地面坡度30度至40度,只能匍伏前进……再进50米,已在西江水平之下,积水深,需涉水而过。续进30米,即大西洞,洞深50米,可容5-6人开凿,空气稀薄,气温甚高,2人皆赤背……进出洞要缓,过急即会昏厥”。而旧时入洞“下身沿黄泥,上身受烟煤,(因洞内点灯)无不剥驳如鬼”。
    下面再举一名砚为例:上海古籍书店在1982年前后,收购到一块巨形端砚,为长137公分,宽64公分,厚仅2.3公分。有红木桌架,像一张写字台。砚面平滑光洁,并有很多雀眼,名曰“鲽砚”(鲽鱼扁薄)。该砚初为清咸丰时两江总督沈秉成所有。在砚坑中这样大的砚材极少,即便有了,在一百年前,要从水岩那样洞中运出来也决非易事。加之还有许多眼,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称为无价之宝,是不过分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耶稣说普天之下传福音都必述说的事是哪件?

    正确答案: 马利亚用香膏抹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该如何鉴别端砚?

    正确答案: 鉴别端砚要从石色、石声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要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而出现的冒牌货却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