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一般应该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文书校对时,校对的总次数一般设定为( )校。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手工校对稿在校对稿件时,应该(),看清楚校对的文字和要替换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对照文稿认真核对。

    • A、仔细、认真
    • B、慢工出细活
    • C、不慌不忙
    • D、在白天进行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 A、一般应该
    • B、必须严格
    • C、不需要
    • D、一定要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指的是()。

    • A、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 B、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 C、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 D、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正确答案:B

  • 第5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必须严格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是指()。

    • A、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 B、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 C、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 D、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多选题
    关于“三校一读”制度, 说法正确的有 ( )。
    A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由责任校对、 作者和责任编辑各校对一次

    B

    任何书刊的校对都不能少于三个校次, 重点图书还应适当增加校次

    C

    三个校次都必须采用折校方式进行校对

    D

    终校后应至少进行一次通读检查

    E

    如编辑或作者已经通读校样, 责任校对可不再通读


    正确答案: A,E
    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是指(  )。[2004年真题]
    A

    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B

    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C

    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D

    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是我国出版业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包括初校、二校、三校、誊样、核红、通读、技术整理、对片/对蓝样八个工序。其中,“三校一读”制度规定,校样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

  • 第9题:

    单选题
    “三校一读”中的“三校”是指(    )。
    A

    作者校对、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

    B

    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C

    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D

    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校对时发现原稿本身的差错,做法正确的是()。
    A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交由责任编辑处理

    B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交由责任校对修改

    C

    责任校对直接修改,交由总编辑核准

    D

    校对人员直接修改,交由作者确认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一般应该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运用校对符号,既能减轻用文字作标注的(),同时也为抄写者或录入人员依据校对符号进行校正提供了方便,从而能提高文稿的录入速度和质量。
    A

    困难

    B

    错误

    C

    麻烦

    D

    烦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对文书校对的要求描述正确的是( )。

    A.把握原则,仔细校对
    B.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C.校对文稿时正确使用校对符号
    D.校对一般要进行一校、二校、三校三个校次

    答案:A,B,C,D
    解析:

  • 第14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一般应该使用()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 A、自定义符号
    • B、规范的符号
    • C、国外的符号
    • D、亚伟码符号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运用校对符号,既能减轻用文字作标注的麻烦,同时也为抄写者或录入人员依据校对符号进行校正提供了(),从而能提高文稿的录入速度和质量。

    • A、可能
    • B、机会
    • C、标准
    • D、方便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关于校对人员职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外校对可以担任责任校对
    • B、誊样、文字技术整理工作一般由责任校对承担
    • C、核红、对片工作必须由责任校对承担
    • D、初校的职责是校异同,不必校是非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自校”和“半自校”是校对的令业术语,其含义是()。

    • A、“自校”即自己校对,“半自校”即自己校一半。
    • B、“自校”指完全由作者自己校对,“半自校”只作者只承担一个校次的校对任务
    • C、“自校”指作者校对自己的作品、“半自校”只编辑校对自己编发的书稿
    • D、“自校”指编校合一,即校对工作由责任编辑自己承担,“半自校”指编校合作,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共同完成校对任务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关于校对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校对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的工作
    • B、校对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
    • C、校对时所作各种标记必须用红笔
    • D、校对是出版物发稿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 E、现代的“校对”是由古代的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正确答案:A,B,E

  • 第19题:

    多选题
    在本单位专职校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适当的校对工作方案有(  )。[2017年真题]
    A

    一校由外校承担,二校及以后的校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B

    一、二校由外校承担,三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C

    由社外专职校对承担全部校对任务

    D

    二校和通读由作者承担,其他校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E

    采用编校合一,责任编辑承担全部校对工作


    正确答案: D,E
    解析: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是我国出版业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责任校对承担书刊校对的主要责任,包括参与各校次校对、检查校改质量、负责技术整理和通读付印样等。在出版单位专职校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外部校对力量,但外校人员一般只能承担一校、二校的任务。为保证校对质量,必须加强外校管理,将社外校对活动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

  • 第20题:

    单选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A

    一般应该

    B

    必须严格

    C

    不需要

    D

    一定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一般应该使用()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A

    自定义符号

    B

    规范的符号

    C

    国外的符号

    D

    亚伟码符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三校一读”中的“三校”是指(  )。[2015年真题]
    A

    作者校对、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

    B

    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C

    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D

    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出版单位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项制度是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任何出版物的校样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随意减少校次就会导致不良后果。校对工作中,某种出版物的每个校次的校样均由多位校对人员分工完成,任何部分的校样在不同校次均由不同校对人员承担校对

  • 第23题:

    判断题
    作为文章作者或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必须严格使用规范的符号来标注所校对出的错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