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A、品德与社会B、幼儿园思想与品质C、幼儿园生活与品质D、生活与品质”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政治)课与_______的教学。


    答案:
    解析:
    其他学科

  • 第2题: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情况记录中,教师的操作注意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全面情况,对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状况作出综合评价。
    学习成绩栏目
    (1)6-7年级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记录日常作业、期末笔试、学期总评三方面内容;8-9年级思想品德课与10-12年级思想政治课学习成绩,记录日常作业或基础知识测评、期末笔试、学期总评三方面内容。
    (2)6-7年级思想品德课日常作业,每学期记录两次成绩,建议其中一次记录书面作业成绩,一次记录学科活动成绩。8-9年级思想品德课与10-12年级思想政治课日常作业或基础知识测评,建议一次记录基础知识测评或书面作业成绩,一次记录学科活动成绩。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活动,通常有社会现象观察、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时事政治点评、参与讨论、社会服务等。
    (3)学习成绩栏目由教师负责记录。学生的原始学习成绩可以百分制表达,但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百分制成绩应转换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成绩等第。百分制转换为等第制的对应比例,可以依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自定。在通常情况下,建议90分及以上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4)6-7年级思想品德课学期总评成绩,由日常作业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构成;8-9年级思想品德课与10-12年级思想政治课学期总评成绩,由日常作业或基础知识测评成绩、期末笔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学期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可以依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自定。
    学习表现栏目
    (1)学习表现栏目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课后完成书面作业或实践作业的表现。本栏目完成作业的评价,是指对待作业的态度,完成作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习惯等,有别于作业的成绩评定。
    (2)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善于思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敢于质疑,在小组或班级讨论中积极发言,清晰地阐述观点,应当评价为“优”;对学习比较缺乏兴趣,不能主动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但能够参与学习过程,虽在小组或班级讨论中不参与发言,但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可以评价为“合格”。
    (3)课后完成书面作业或实践作业表现的评价: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有一定质量的书面作业,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科活动,完成实践作业,应当评价为“优”;对待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的态度比较消极,作业的质量较差,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进行书面作业练习和能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评价为“合格”。
    (4)本栏目“良”的学习表现,介于“优”和“合格”之间,“须努力”的表现,低于“合格”表现。本栏目的评价由课代表、学习委员、学习组长组成的学生评价小组完成,任课教师进行复核。
    学习能力栏目
    (1)学习能力栏目记录学生按照学科学习的要求,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状况、交流与共享成果的能力状况、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状况。
    (2)搜集整理资料、交流与共享成果能力的评价: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搜集到有价值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合适的整理,将整理过的资料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与同学分享成果,应当评价为“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搜集资料,能够了解他人的成果,但未能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也未能将自己的成果与同学分享,可以评价为“合格”。
    (3)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评价: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独自或与同学合作探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问题的见解,应当评价为“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也没有独自或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但能够比较认真地倾听他人对问题的探究见解,可以评价为“合格”。
    (4)本栏目“良”的学习表现,介于“优”和“合格”之间,“须努力”的表现,低于“合格”表现。本栏目的评价由课代表、学习委员、学习组长组成的学生评价小组完成,任课教师进行复核。
    实践能力栏目
    (1)实践能力栏目记录学生按照学科学习的要求,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状况。
    (2)能够按照学科学习的要求,积极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前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活动中积极完成承担的任务,在活动后能进行认真的总结,应当评价为“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随同学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但未能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也未能对自己的实践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可以评价为“合格”。
    (3)本栏目“良”的学习表现,介于“优”和“合格”之间,“须努力”的表现,低于“合格”表现。本栏目的评价由课代表、学习委员、学习组长组成的学生评价小组完成,任课教师进行复核。
    实践活动、兴趣活动记录栏目
    (1)实践活动、兴趣活动记录栏目,用于如实记录学生在本学科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实践活动或兴趣活动。
    (2)实践活动、兴趣活动记录栏目由任课教师负责记录,如实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所承担的工作和活动的结果。
    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栏目
    (1)教师、同学、本人、家长互动留言栏目,用于教师、同学、本人和家长对本学科的教师教学状况、班级学习状况,以及本人的学习状况等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2)任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和家长使用该栏目,提出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利用该栏目沟通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任课教师每学期填写该栏目的学生数不少于任教学生数的百分之十。

  • 第3题:

    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事项。


    正确答案: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第二,尽量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相结合使用。
    第三,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四,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 第4题: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 A、语文
    • B、品德与社会
    • C、各学科
    • D、思想品德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 A、人文性特点
    • B、思想性特点
    • C、综合性特点
    • D、实践性特点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新课程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

    • A、综合性课程
    • B、专业性课程
    • C、知识性课程
    • D、学术性课程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标是()。

    • A、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 B、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 C、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 D、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单选题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A

    语文

    B

    品德与社会

    C

    各学科

    D

    思想品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2015福建)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政治)课与( )的教学。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标是()。
    A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B

    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C

    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D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 第11题:

    问答题
    列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到要培养的品质(至少6个)。

    正确答案: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A

    品德与社会

    B

    幼儿园思想与品质

    C

    幼儿园生活与品质

    D

    生活与品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

    • A、原则
    • B、方向
    • C、基础
    • D、来源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课程育人应()

    • A、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
    • B、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 C、开发有效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 D、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幼儿园课程不在高深,在与是否能开启幼儿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教给幼儿的东西,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性。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 A、法制
    • B、集体主义
    • C、爱国主义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是()。 ①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②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④是一门单一性课程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列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到要培养的品质(至少6个)。


    正确答案: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 第19题:

    单选题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A

    法制

    B

    集体主义

    C

    爱国主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
    A

    原则

    B

    方向

    C

    基础

    D

    来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点提到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故选C。

  • 第21题:

    多选题
    课程育人应()
    A

    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

    B

    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C

    开发有效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D

    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是()。 ①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②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④是一门单一性课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新课程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事项。

    正确答案: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第二,尽量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相结合使用。
    第三,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四,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