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供测定所采集的水样应()、()并不改变其崐()。”相关问题
  • 第1题:

    采集供全分析用的水样不得少于(),若水样浑浊应分装两瓶,供单项分析用的水样不得少于()。


    正确答案:5升;0.3升。

  • 第2题:

    测定水样的CODcr值时,水样回流过程中溶液颜色()崐说明有机物含量(),应重新取样分析。


    正确答案:变绿;较高

  • 第3题:

    测定苯胺的水样应采集于()瓶内,并在()内测定。

    • A、塑料
    • B、玻璃
    • C、24h
    • D、2d

    正确答案:B,C

  • 第4题:

    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集几类检测指标的水样时,应先采集供理化指标检测的水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采集供全分析用的水样应粘贴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 标签内容包括水样名称、采集人姓名、采集地点、时间、温度以及其他情况(如气候条件等)。

  • 第6题:

    测定溶解氧与生化需氧量(BOD5)的水样采集时应避免(),水样应充满容器,避免接触空气。

    • A、充气
    • B、曝气
    • C、水样溢出
    • D、阳光直射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测定DO与BOD5的水样采集时应避免曝气,水样应充满容器,避免接触空气。()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测定酸度、碱度的水样应采集于()或()(材质)的容器中贮存。


    正确答案:聚乙烯;硅硼玻璃

  • 第9题:

    采集测定游离二氧化碳的水样时,应定量采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填空题
    测定酸度、碱度的水样应采集于()或()(材质)的容器中贮存。

    正确答案: 聚乙烯,硅硼玻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为测定六价格所采集的水样为碱,此时应加入()将PH值调至()保存。

    正确答案: HNO <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采集供全分析用的水样不得少于(),若水样浑浊应分装两瓶,供单项分析用的水样不得少于()。

    正确答案: 5升,0.3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测定六价格所采集的水样为碱,此时应加入()将PH值调至()保存。


    正确答案:HNO <2

  • 第14题:

    测定溶解氧与生化需氧量(BOD5)的水样采集时应避免曝气,水样应充满容器,避免接触空气。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采集供微生物指标检测的水样前应先用水样涮洗采样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测生化需氧量的大部分废水样均需()再培养测定,崐目的是,降低废水中(),并保证有充足的溶解氧。


    正确答案:稀释后;有机物浓度

  • 第17题:

    用溶解氧采水器(双瓶)采集水样,其大瓶为采样瓶常作为测定溶解气体的水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测定水中六价铬时,采集水样的容器应使用具磨口塞的玻璃瓶,以保证其密封。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测定二硫化碳的水样应使用何种容器采集?如何采样?


    正确答案: 水样采集在250ml具磨口玻璃塞的小口玻璃瓶中,采样的浸入水下20-30Cm,使水从底部上升溢出瓶口,加塞,不使瓶内有气泡,尽量防止曝气。

  • 第20题:

    水样采集后,其电导率应尽快测定,不能及时进行测定时,水样应加酸保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判断题
    水样采集后,其电导率应尽快测定,不能及时进行测定时,水样应加酸保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为测定化学指标而进行水样采集时,哪项是错误的?(  )
    A

    做好采集记录

    B

    按水样储存时间要求,采样时加入相应的保护剂

    C

    在采样前,不能用所采水样洗涤采样容器

    D

    在浅河采水样时,避免搅动沉积物

    E

    采集表层水样,不能混入漂浮物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测定二硫化碳的水样应使用何种容器采集?如何采样?

    正确答案: 水样应采集在250m1具磨口玻璃塞的小口玻璃瓶中,采样时浸入水下20—30cm,使水从底部上升溢出瓶口,加塞,不使瓶内有气泡,尽量防止曝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