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生物学类别是怎样划分的?

题目

花尾榛鸡生物学类别是怎样划分的?


相似考题
更多“花尾榛鸡生物学类别是怎样划分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一道野味菜叫做“清蒸飞龙”,飞龙是指:()

    • A、花尾火鸡
    • B、花尾榛鸡
    • C、花尾雪鸡
    • D、花尾斑鸠

    正确答案:B

  • 第2题:

    野生花尾榛鸡为什么集群性强?


    正确答案:野生花尾榛鸡天生胆小、性急、怕人,往往靠成群结队壮胆。在野生条件下,除在抱窝期间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尤其以冬季最为集中,每群数量多达10~20只。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寻找食物时榛鸡分散开,各自找食,但彼此间不时发出叫声相互联系,离开距离也不会过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雄鸡便用尖细清脆的叫声向伙伴报警,危急情况下起飞逃离,但飞逃距离一般只有20~30米远。在人工养殖情况下,集群性不甚明显,往往单独采食,靠叫声相互联系的也极为少见,可能是对其没有威胁的缘故吧。

  • 第3题:

    为什么要加强对花尾榛鸡的保护?


    正确答案: 多年来,各种不利因素使花尾榛鸡数量日趋减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和狩猎,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花尾榛鸡无地安身。其次是乱捕乱杀现象严重,中医认为花尾榛鸡滋肾壮阳,因此作为医药成分被捕杀。再次是天敌动物的存在,对花尾榛鸡的威胁也很大。据考察,在各种不利因素作用下,仅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区的花尾榛鸡密度就下降了84%。野生花尾榛鸡目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花尾榛鸡并增加花尾榛鸡的数量,除了加强对野生花尾榛鸡进行必要的保护外,必须走人工养殖的道路,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 第4题:

    怎样对野生的花尾榛鸡驯化?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一旦被捕捉,就拼死挣扎逃脱,往往造成伤亡,一定要温柔待之,不能施以暴力。实践证明,新捕捉回榛鸡的死亡原因,不是饥饿饥渴与疾病,而是强烈的刺激导致惊恐所致(即吓死的)。因此,捕捉回来的野生榛鸡不应该与世隔绝,而应该是群养,或与其它鸡隔笼为邻。尽量给予与野生相似的环境,喂给榛鸡喜欢的应季食物,保证清洁饮水的供应。刚捕获的花尾榛鸡最怕人,见到人就惊恐不安并有敌意情绪,当人接近时就极度恐惧而撞笼欲逃。因此要绝对保持环境无扰,尽量少检查,少与榛鸡接触,防止发生应激反应。实践中将花尾榛鸡的叫声或林中百鸟欢叫声音反复播放,有利于花尾榛鸡安静、方便驯化。经过一段时间待其比较熟悉新的环境、对饲养人员的出现不再惊恐时,可以按繁殖比例进行分群(雌雄比例最好是1:1)。饲养管理人员一定要动作轻微,爱鸡如子,尽快熟悉其性格特点,投其所好,达到人鸡亲和。持久的耐心往往是驯化成功的保证。
    对野生榛鸡蛋进行孵化,从育雏开始人工喂养,将来会得到更好的驯化效果。

  • 第5题:

    野生状态下花尾榛鸡产蛋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野生花尾榛鸡每年只产一窝蛋,并且每窝蛋数量一定,好像是最初先设计好的一样。最早从4月末开始产蛋,最晚不迟于5月末。大批产蛋的时间集中在5月中上旬。一般每巢产卵7~14枚,最多发现过19枚的。日产蛋一枚,多为连产,但是当营养不足或气候不佳时,可能隔日产1个。花尾榛鸡产蛋后离巢时用干树叶把巢盖上,不容易被发现。
    实践中将蛋取走可以提高花尾榛鸡的产蛋量。1只花尾榛鸡最多可以产到24枚蛋甚至更多。蛋的形状呈椭圆形,其表面光滑,颜色浅黄色或黄褐色,上有稀疏的红褐色斑点,长径为38.2毫米(36~42毫米),短径为28.36毫米(25~29毫米),蛋重平均15.9克(13~18克)。一般情况下,成年鸡的产蛋量要高于青年鸡。

  • 第6题:

    育肥花尾榛鸡的饲养管理?


    正确答案: (1)饲料应该含能值较高,能量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加入1%油脂。也要含有一定量的动物蛋白,维生素应该比普通家鸡多1倍,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给量。粗纤维含量应该在3%以内,料型以颗粒料为好,料粒大小依鸡的大小而定,既方便采食,又要节省采食时间,自由采食和饮水,给予保健砂效果会更佳。
    (2)育肥时,可以是地面平养,也可以是网上平养,为了减少疾病,以网上饲养为宜。
    (3)加强环境控制,育肥期温度在20℃~22℃,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夏季防暑降温,并在饮水中加入电每平方米解多维以减小热应激。日照时间应该8~10小时,光照强度每平方米1瓦即可,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5只。
    (4)保持环境安静,防止陌生人进入,更要禁止一切动物进入舍内。减少噪音,特别是防止突然出现的巨大声响。
    (5)根据花尾榛鸡的生长发育特点,一定要注重9周龄以前的“催长”,否则以后生长速度减慢,促长收效不大。
    (6)加强防病工作,确保较高的成活率。
    (7)限制运动,减少能量消耗。
    (8)实行微生态养鸡,提高日粮消化率。实行微生态饲养,可以使体重增长速度快,提早上市,提高饲料利用率,13周龄前就可以达到成年上市体重。

  • 第7题:

    如何防制花尾榛鸡新城疫?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易感染新城疫病。这是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高度接触传染的毁灭性疾病,死亡率高达80%~90%,甚至达到100%。
    临床症状:根据病程的长短,病势的缓急,可分为不同的表现类型。急性型表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独栖一角,嗜睡、对环境变化淡漠,羽毛蓬乱、眼睑水肿,结膜肿胀,虹膜浑浊,这是花尾榛鸡新城疫特有症状。有的表现拉稀,粪便呈深褐色。慢性型以脑炎症状为主,站立不稳,共济失调,像喝醉酒症状,痉挛性抽搐。头颈反弓,或斜颈扭曲,眼斜视,有的做原地转圈。
    剖检变化:比较典型的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道。嗉囊内食物较少,代之的是稀薄黄绿色液体,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之间有条状出血,肌胃角质层下有出血点,肠道粘膜广泛性出血。心肌可见出血点。
    防制措施:目前对此病无治疗方法,仅能依靠加强防疫,减少发病。雏鸡在7日龄用新支肾疫苗滴鼻,28天用新支120滴鼻,42天用新城疫Ⅳ疫苗滴鼻,同时颈部皮下注射油苗。
    平时要搞好卫生清洁和消毒防疫工作。
    对发病早期的花尾榛鸡可以用荆防败毒散治疗,1000克粉剂拌料200千克,在5~6小时内用完。

  • 第8题:

    花尾榛鸡霍乱病(巴氏杆菌病)怎样防治?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极易感染巴氏杆菌而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发生较多,各种禽类均易感。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死亡率较高。
    最急性型的病例几乎不见任何临床表现,偶见突然倒地挣扎、扇动几下翅膀就死亡。
    急性型表现食欲减退,但饮欲增加,羽毛蓬乱,精神沉郁,翅膀下垂,有时候剧烈腹泻,粪便灰绿色或灰黄色,可能带有血液。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髯、冠发紫。常在1~3天内死亡,慢性型主要以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多见。病理剖检时,最急性型看不到明显病变,急性型可见皮下组织、腹膜、心外膜、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呈棕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散在大量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变化,直肠和泄殖腔出血和溃疡,肺脏可能淤血或水肿,卵巢变性或坏死,卵泡浅黄色或棕色,有的呈菜花样。目前的禽霍乱油苗及禽霍乱—鸡新城疫二联油乳剂苗应用效果较理想,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75%~80%,免疫期3~5个月。发病时用磺胺类、恩诺沙星、喹乙醇,氟苯尼考均有较好疗效。如用安氟尼(氟苯尼考溶液)100毫升/瓶兑水200千克,连饮3~5天。但为了对症治疗,发病后应该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 第9题:

    花尾榛鸡雏怎样破蛋出壳?


    正确答案:花尾榛鸡雏在出壳前夕,即可清晰地听到“唧唧”叫声。正常情况下由雏鸡自己破壳,首先在钝端1/3处啄开一个2~3毫米左右的小洞或裂纹,然后把卵壳一点点啄开,待出口达到一定大时便脱壳而出。在出壳时雏鸡仍然“唧唧”叫声不停,二目睁开,全身开始活动。要注意,对长时间不能啄破蛋壳者,应该人为破壳,防止被憋死。

  • 第10题: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花尾榛鸡还保持野外生活方式吗?


    正确答案: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花尾榛鸡逐渐享受人为赋予的安逸的条件,而不是重复野生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在最寒冷季节也是长时间躲避在木堆、柴下、墙角、舍内御寒,而不是像野生状态下钻到雪下边过夜。由此看来在野生条件下雪下御寒是无奈之举。现在的家养榛鸡已经忘记了野外筑雪为巢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冻死,也很少看到花尾榛鸡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

  • 第11题:

    什么叫高处作业?分几级?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正确答案: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高处作业分四级:高处作业在2至5米时称一级高处作业;高处作业高度在5米以上至15米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高处作业高度在15米以上至30米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高处作业高度在30米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 第12题:

    在我国的两个花尾榛鸡亚种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黑龙江亚种比北方亚种上体羽色艳丽,但是体型较小。北方亚种体羽较灰暗,上背深褐色横斑较宽,下背至尾上覆翼羽为灰褐色具有不显著的羽干纹,横斑不明显。大覆翼羽多有棕色斑纹,中小覆翼羽多为黑褐色,其羽端白色环带较黑龙江亚种的宽,其下体黑白鲜明。

  • 第13题:

    专用运钞车的防护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正确答案: 以其防弹、防暴能力的高低,由低至高分为A、B、C三个级别。

  • 第14题:

    花尾榛鸡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以黑龙江亚种为例。成年花尾榛鸡体大似鸽,身长35~37厘米,翼展48~54厘米,体重300~450克,寿命10年。雄性花尾榛鸡嘴短,稍向下弯曲,深褐色,鼻孔被有黑羽,杂有少量淡黄色,眼上缘裸皮红色,额羽色浅,后缘被以黑羽。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头上具有短的羽冠,在惊恐时特别明显。颏和喉部羽黑色,颈侧上方羽毛特长,与耳羽同色,均为暗褐色,颊及颈侧的白色前后相连成一条显著的白色纵带,至腰部渐次成花纹,恰似鳞片状。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自背腰部向后羽色较淡,为浅灰色。两翅覆羽大都灰褐,羽端灰白色。胸、腹及两肋棕褐色,具有白色弧形细纹,棕黑与棕黄羽毛相间,斑驳如鳞。外侧尾羽呈花斑状,而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中央一对尾羽褐色,并且具黑褐色横斑。尾尖灰白色。跗跖被羽,灰白色,趾褐色,蹠部有距缘,脚上覆羽一直掩盖到趾基。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雌雄花尾榛鸡的羽色差异极小,只是雌鸡喉部为淡棕黄色,而雄鸡喉部为黑色。此外,雌鸡羽色比雄鸡稍暗,黑色、褐色、棕黄色横斑较雄鸡为深,雌鸡喉周的白色纵带没有雄鸡明显,至眼后中断。

  • 第15题:

    怎样捕捉野生花尾榛鸡?


    正确答案: 截至目前,捕捉和驯化野生花尾榛鸡仍然是解决种源不足和防止近交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防止近交衰退和种质退化。私自诱捕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却因科学技术研究、育种等方面特殊需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
    捕捉时间:每年的9月~11月较为适宜。因为种鸡5月份产蛋,6月份出雏,5~6月龄榛鸡体况丰满,为全年体重最大和活力最强的时期。花尾榛鸡在白天视觉敏锐、听力发达,时刻保持着机警状态,很难捕获。只有在黄昏时刻视觉较差,比较安静,是捕捉的最佳时机。
    捕捉方法:在榛鸡经常出现的地区,设置一些自制的捕捉工具,如套子、捕捉网、捕捉笼等,不能用夹子捕捉。捕捉动作要轻、准、稳。在条件允许时,可以充分利用榛鸡的趋群特性,连续不断地发出榛鸡叫声(可以用口技或录音),诱引榛鸡靠拢,收网捕获。注意无论哪种捕捉方法,都不能伤及榛鸡。捕获后,应该放在柔软的透气、不透明的袋子里,防止其惊恐挣脱。运回途中防止过度颠簸,千万不能使其受惊,同时注意通风换气。

  • 第16题:

    怎样管理成年种用花尾榛鸡?


    正确答案: 可以地面大群平养,也可以笼养。交配期除按适当的雄雌1:3~4比例进行配种外,为保证所有的雄鸡都能有交配机会,提高受精率,要在运动场内交错设置屏障。
    据调查,在自然状态下,花尾榛鸡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幼龄占60%,最多的达到77%。这说明花尾榛鸡繁殖快,寿命较短。榛鸡在家养条件下,寿命3~4年。因此,人工饲养花尾榛鸡的繁殖公鸡年龄组成应该是青年公鸡占一半以上的比例为佳,可以保持旺盛的种群生命力。花尾榛鸡耐寒,能够在-10℃的环境中过夜,但为了使其在春天早发情、早产蛋、提高产蛋量,冬季最好对种鸡进行保温管理。使其环境温度在15℃以上。花尾榛鸡对热的耐受力不是很强,在当气温高于25℃时,榛鸡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为此,为了保证有较高的产蛋率,应该适当的防暑降温,除遮阴外,还应该地面多洒水,设置电扇通风。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以减轻热应激的影响。繁殖期的种用花尾榛鸡日照时间应该达到16小时,饲养密度为1.5只/米2

  • 第17题:

    花尾榛鸡可以进行人工授精吗?


    正确答案: 自然交配是最省事省人力的好方法,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受精率,但不能很好的在大群中进行选配,同时需要的雄鸡数量也较多,加大了养殖成本。因此,对花尾榛鸡实行人工授精是发展方向。
    花尾榛鸡驯养时间不长,野性还很大,人工授精的技术还不能普遍被掌握,另外具体技术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18题:

    繁殖期雄性花尾榛鸡有占巢争位现象吗?


    正确答案:野生花尾榛鸡在繁殖季节每对雄雌鸡占据一定的巢区,即雄鸡在交配季节有占巢区习性。为了占巢,雄鸡间常发生争斗,不让其他雄鸡进入自己的巢区。但雌鸡心态好,一般不参加格斗,常常自由地若无其事地在任一巢区采食,公鸡也允许其他母鸡在自己的槽前采食。人工饲养条件下,在配种前即要按1:3~4的比例把雄雌鸡配对后分组饲养,可以防止争斗。人工驯化好的花尾榛鸡几乎没有占区现象,巢与巢之间的距离可以近到0.5~4厘米。

  • 第19题:

    野生的花尾榛鸡常吃食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 花尾榛鸡既采食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是典型的杂食性特禽。野生花尾榛鸡常吃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各种芽、花絮、嫩枝条、果实和种子等。不但喜食野樱桃、野蔷薇、草莓等多汁浆果,就连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等坚果也都是它喜欢吃的食物。常采食的动物性食物有蚂蚁、蜘蛛、螺类、鳞翅目昆虫、直翅目昆虫、甲虫等。夏季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几十种动植物都可成为花尾榛鸡的美味佳肴。但严冬到来地面被冰雪覆盖时,花尾榛鸡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食物种类也大大减少。
    野生花尾榛鸡雏鸡食物中,动物性饲料占主要部分。在雏鸡出壳后的第一周内,常以蜘蛛、蚂蚁、夜蛾幼虫、孑孓和叶蜂幼虫为食。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采食一些草本植物的种子,以及多种植物的浆果,90日龄后则与成年鸡的食性无差别。
    在野生条件下,花尾榛鸡食量很大,每天采食时间很长,饱食后嗉囊膨大如球,重量接近60克,约为体重的1/6。

  • 第20题:

    鹧鸪的生物学类别是怎样划分的?


    正确答案:鹧鸪俗称红腿小竹鸡、花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鹧鸪属、鹧鸪种。目前,我国人工养殖的鹧鸪主要是美国鹧鸪,简称鹧鸪。是美国在18世纪末从印度引入石鸡加以驯养、培育而成的,并由美国首先将其人工培育驯化成为家养珍禽。目前,美国红腿鹧鸪已经成为世界优良的鹧鸪品种。

  • 第21题:

    花尾榛鸡的活动有哪些时空特性?


    正确答案: 经研究观察,花尾榛鸡的活动规律与太阳的升落有及其密切关系。一般是在早晨日出前半小时左右开始活动,在晚上日落前1小时左右停止活动,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花尾榛鸡行动敏捷,善于奔走,常常一溜小跑。飞翔能力不是很强,一般飞翔距离在20~30米左右,高度多不超过10米,即便是惊恐时最远距离也不超过50米。花尾榛鸡的活动范围一般与食物的存在程度有关。在食物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花尾榛鸡尽量不离开一定的范围,只有在食物来源不足的情况下,才扩大范围,夏季多在几百米范围内,冬季食物较贫乏时,可能要超过500米。

  • 第22题:

    花尾榛鸡各阶段是怎样划分的?


    正确答案: 雏鸡阶段:1~30日龄。
    育成鸡阶段:30~90日龄。
    成年鸡阶段:90日龄(3月龄)后。

  • 第23题:

    花尾榛鸡怎么筑巢?


    正确答案: 野生花尾榛鸡4月末或5月初交尾后便开始营巢,巢筑在山坡阳面树林中的树根或倒木旁(主要筑于树的基部),或在杂木林、灌木丛的地面。挖穴为巢或利用原有的小坑,建筑材料为枯枝、落叶,内铺以细枝、松叶、干草、羽毛等。巢的直径多为18~22厘米,深度5~7厘米。花尾榛鸡将巢伪装的很严密,难以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