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检验集气瓶是否充满氧气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

    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各是什么,是不是可以用少量

    细沙来代替水?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降低温度,吸收五氧化二磷(不可用细沙代替)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可用细沙代替) (3)在氧气中燃烧: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不可用细沙代替)

  • 第2题:

    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他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答案:C
    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在上课时,或呈现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说明或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各个年级,各种教学内容中都可采用,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题干中的陈老师的做法属于演示法。

  • 第3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氧气的性质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学生能够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化学视角是认识身边物质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化学研究物质时常常借助实验手段,实验中可以使用对比等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是
    有目的、有序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3)图1中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差,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
    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的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
    ③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做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在玻璃灯罩细口端塞一双孔胶塞。一孔塞入通入氢气的导气管,另一孔通过玻璃导管与NaOH溶液相连,盛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与流水抽气管相连。当将点燃后的氢气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时.玻璃灯罩恰好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的瓶口罩住,产生的HCl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上述实验中流水抽气管的作用?
    (2)该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写出3个方面) f


    答案:
    解析:
    (1)流水抽气管是为了平衡系统压强,防止倒吸。
    (2)①整个反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用氢氧化钠吸收产生的氯化氢气体,不会污染环境;②改进后的实验涉及的反应原理较多,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③改进后的实验涉及的实验操作比较多.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 第5题: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最好选用()

    • A、澄清的石灰水
    • B、带火星的木条
    • C、紫色石蕊试液
    • D、燃着的木条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把湿润的碳化钾淀粉试纸放在已充满氯气的集气瓶瓶口,试纸变蓝。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检验某可燃化合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将该物质在氧气中或空气中燃烧后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有()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用无水硫酸铜检验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④对反应物、生成物进行称量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查氢气的纯度
    •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红磷过量

    正确答案:B

  • 第9题:

    氯化氢易溶于水,在标准状态下,把充满干燥HCl的集气瓶倒置水面,水徐徐上升,当水充满整个集气瓶时,此HCl溶液的百分含量是()

    • A、0.261%
    • B、0.163%
    • C、0.131%
    • D、0.098%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集气瓶里为什么要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圈?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并且待火柴快燃尽之前插入集气瓶中?


    正确答案:①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②为了给铁丝预热,使其达到着火点;③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使铁丝达到着火点);④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掉瓶中的氧气.

  • 第11题:

    单选题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A

    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

    为了证明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C

    为了说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D

    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Cl-,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下列仪器中不能加热的是____;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是____.①坩埚②烧杯③烧瓶④蒸发皿⑤锥形瓶⑥量筒⑦试管⑧容量瓶⑨集气瓶⑩水槽

    正确答案: ⑥⑧⑨⑩,①④⑦,②③⑤
    解析:
    一般说来,用作反应器的玻璃容器,如烧杯、试管、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等可以加热(平底烧瓶一般不用做加热的反应容器),但需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试管可以直接加热).不作反应器的玻璃容器,如试剂瓶、集气瓶、水槽、量筒、容量瓶等不能加热.非玻璃制品的反应容器如坩埚、蒸发皿、燃烧匙等可以直接加热.

  • 第13题:

    下列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B.进行试验时,要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2的位置,再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中以便收集气体
    D.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不能用手拿着酒精灯,要将酒精灯放在适宜的位置

    答案:C,D
    解析:
    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后,应该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移酒精灯,防止使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因此A项错误;实验时,试管夹应该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非1/2的位置,因此B项错误。

  • 第14题:

    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C.氧气瓶通常是黑身黄字
    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答案:D
    解析:
    A是物理变化;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选项氧气瓶应是蓝身黑字。

  • 第15题: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A、改进后,分液漏斗可以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操作更方便,所以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故正确;
    B、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可以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故正确;
    C、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换为稀盐酸(或稀硫酸),将烧瓶中的固体改为石灰石(或锌粒),铁丝换成燃着的木条,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故正确;
    D、铁丝燃烧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错误;
    故选:D.

  • 第16题:

    检验集气瓶是否收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把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已充满氯化氢气体的集气瓶瓶口,试纸变红。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已充满氨气的集气瓶瓶口,试纸变蓝。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某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该气体可能是()。

    • A、空气;
    • B、氧气;
    • C、氮气;
    • D、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验证是否产生氧气的方法是()

    • A、把燃烧的牙签放在收集气体的玻璃管口
    • B、把快要熄灭的牙签放到收集气体的玻璃管口
    • C、看到冒出的气泡就可以验证
    • D、没有气泡也可以验证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单集气管是靠()把集气管与吸气管联在一起。


    正确答案:∏型管

  • 第22题:

    单选题
    在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操作中,检测集气管集满CO2气体的简便方法是(  ).
    A

    在集气管中加入氢气,看是否能点燃

    B

    在集气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再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看是否变红

    C

    将燃着的细木条小心放在集气管口,看火苗是否熄灭

    D

    将集气管称重,与原来重量相比看是否有增加


    正确答案: A
    解析:
    在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操作中,检测集气管集满CO2气体的简便方法是将燃着的细木条小心放在集气管口,看火苗是否熄灭.如果熄灭,则证明已集满.

  • 第23题:

    问答题
    下面是一次讨论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的目的各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结论)[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结论,让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方案1:铁丝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破裂;方案2:硫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方案3:磷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颗粒;方案4: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说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2)请你对方案1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并说出是不是可以用细沙代替少量水,为什么?(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说法错误,因为方案4不需要加入少量水,CO不是污染物,不需要吸收。
    (2)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用细沙代替少量水,因为加入水或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造成集气瓶局部受热爆炸。
    (3)从评价方式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