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次刺激都引发递质释放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后来的刺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要比前面的刺激引发的为大,引发的递质释放量也多,此效应消失得很快”属于()
第1题: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
第2题: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第3题: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次刺激都引发递质释放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后来的刺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要比前面的刺激引发的为大,引发的递质释放量也多,此效应消失得很快”属于()
第4题: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主要机制是()
第5题: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
需由中间神经元中介
突触后膜K+电导降低
突触后膜Na+电导增加
突触后神经元受刺激而兴奋
第6题:
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是突触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通过的突触越多,中枢延搁越长
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立即停止发放冲动
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疲劳的部位
第7题:
突触易化
突触强化
突触可塑性
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强化
第8题:
兴奋传到神经末梢
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
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前膜内轴浆黏度的高低
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第9题:
兴奋传到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前膜内轴质黏度的高低
膜两侧电位差
第10题: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机制是前面刺激造成的Ca2+内流未恢复至静息时的平衡状态,后面的刺激来临时,胞浆内的Ca2+浓度基数比前次高”属于()
第11题: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当突触前末梢接受连续强直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可延续数秒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来到的突触前末梢的刺激将引起较大突触后反应”属于()
第12题: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突触间的传递,只允许兴奋冲动从突触前的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成分,不允许逆向传递”属于()
第13题:
突触延搁
单向传递原则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第14题: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I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EPSP
细胞外Ca进入末梢轴浆内,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
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可产生强直后增强现象
突触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第15题:
突触易化
突触强化
突触可塑性
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强化
第16题:
突触易化
突触强化
突触可塑性
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强化
第17题:
突触易化
突触强化
突触可塑性
突触后电位
长时程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