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把血液中AT-III的减少作为体内何种情况的诊断指标
第1题:
血栓前状态形成往往是由于下列原因所致,除外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被活化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C、凝血因子增多或被活化
D、抗凝蛋白减少或纤溶活性下降
E、血液黏度增加和血流减慢
第2题:
纤溶酶原减低见于
A.血管性疾病
B.血小板疾病
C.血液凝固异常
D.纤溶亢进
E.抗凝物质增多
第3题:
有经血没有凝血块的原因是 ( )
A.子宫内有肝素阻止血液凝固
B.因有孕激素阻止血液凝固
C.子宫分泌前列腺素阻止血液凝固
D.因有雌激素阻止血液凝固
E.子宫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
第4题:
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纤溶活性增高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溶血性贫血
第5题:
下列哪项符合纤溶系统的生理作用()
第6题:
关于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的变化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第7题:
DIC在凝血激活的高凝阶段即纤溶亢进
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几乎在同时激活而发生作用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所致
血液凝固以后,纤溶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
血栓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所致
第8题:
血液凝固以后,纤溶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
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几乎在同时被激活而发生作用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增强所致
DIC在凝血激活的高凝阶段即发生纤溶亢进
血栓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减低所致
第9题:
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血小板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
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增高
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
第10题: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
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以上都不对。
第11题:
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几乎在同时被激活而发生作用
血液凝固以后,纤溶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增强所致
DIC在凝血激活的高凝阶段即发生纤溶亢进
血栓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减低所致
第12题:
血液先低凝后高凝
血液凝固性持续增高
血液纤溶活性持续亢进
血液先高凝后低凝
血液纤溶活性持续降低
第13题:
血栓前状态不能反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血小板和白细胞功能亢进
C、血液黏度增加和血液减慢
D、纤溶成分活性增强
E、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减少
第14题:
血块收缩不良见于
A.血管性疾病
B.血小板疾病
C.血液凝固异常
D.纤溶亢进
E.抗凝物质增多
第15题:
第16题:
阿斯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理是()
第17题:
DIC时,凝血功能异常的一般规律是()
第18题:
血液凝固性增高
纤溶活性增高
纤溶过程亢进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溶血性贫血
第19题: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
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以上都不对。
第20题:
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几乎在同时激活而发生作用
血液凝固以后,纤溶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
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所致
DIC在凝血激活的高凝阶段即纤溶亢进
血栓性疾病完全由纤溶活性所致
第21题:
纤溶亢进
凝血亢进(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血液稀释
第22题:
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血小板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
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
纤溶成分含量升高或活性增强
第23题:
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
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
血小板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纤溶成分含量升高或活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