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望五官”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哪项不是望诊的主要内容

    A.望腹腔穿刺液

    B.望二便

    C.望神

    D.望色

    E.望头项五官


    正确答案:A
    望诊:望神、望色、望头项五官、望舌、望排出物。

  • 第2题:

    简述元代黄公望在其《山水画诀》中提出的三要和四去


    参考答案:

    三要:理、气、韵
    四去:邪、甜、俗、赖。


  • 第3题:

    望五官


    答案:
    解析:
    (一)望目
    望目是望神的重点,可帮助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五轮学说:瞳入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目赤肿痛,见于实热证。白睛发黄,见于黄疸病。目眦淡白,见于血虚、失血。目胞晦暗,多属肾虚。目胞浮肿,见于水肿病。眼窝凹陷,见于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眼球突出,见于肺胀或瘿病。瞳孔散大,见于肾精耗竭,属病危。瞪目直视,见于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戴眼反折,见于太阳经绝证,属病危。横目斜视,见于肝风内动。昏睡露睛,见于脾胃虚衰,胞睑失养。
    (二)望耳
    耳轮淡白,主气血亏虚。耳轮红肿,见于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干枯焦黑,主肾精亏虚,为病重。小儿耳背有红络,为麻疹先兆。耳郭瘦小而薄,主肾气不足。耳轮干枯萎缩,主肾精耗竭,属病危。耳内流脓水,见于脓耳,多由肝胆湿热熏蒸所致。
    (三)望鼻
    鼻色红黄明润,多属胃气充足。鼻端微黄明润,多属胃气未伤或胃气来复。鼻端色白,见于气血亏虚,或失血病人。鼻端色赤,主肺脾蕴热。鼻端色青,见于阴寒腹痛。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鼻端生红粉刺,见于酒齄鼻,肺胃蕴热所致。鼻翼扇动,见于肺热或哮喘病。鼻流清涕,见于外感风寒。鼻流浊涕,见于外感风热。鼻流脓涕气腥臭,见于鼻渊。
    (四)望口与唇
    唇色淡白,见于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见于热盛或热极。口唇青紫,见于血瘀证。口唇青黑,见于寒盛、痛极。口唇干裂,见于津液耗伤。口唇糜烂,见于脾胃积热。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中风口歪。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见于鹅口疮,因湿热秽浊上蒸于口所致。口噤,可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口僻,见于中风病人。
    (五)望齿与龈
    牙齿干燥,主胃阴已伤。齿燥如石,多属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主。肾阴枯竭,精不上荣。齿疏松动,齿根外露,见于肾虚或虚火上炎。牙关紧闭,见于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睡中龄齿,见于胃热或虫积。齿龈淡白,见于血虚或失血。龈肿疼痛,见于胃火亢盛。齿缝出血,即齿衄,为胃火上炎,或脾虚失摄,或虚火上炎。齿龈溃烂,甚则唇腐齿落,多属牙疳,因疫疠积毒上攻。
    (六)望咽喉
    咽部深红肿痛,多属肺胃热毒壅盛。咽部嫩红不痛,多属肾亏虚火上炎。咽部肿势高突,红晕紧束,多属脓已成。咽部肿势散漫,色淡无界,多属未成脓。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多见于乳蛾,为肺胃火毒熏蒸。咽部灰白假膜,难拭而易复生,多见于白喉,是外感疫邪所致。

  • 第4题:

    婴幼儿的五官保健是哪五官?


    正确答案: 眼、喉、鼻、耳和口腔的保健。

  • 第5题:

    简述望舌


    正确答案: (一)正常舌象
    1.正常舌象的特征
    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提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2.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因素
    儿童阴阳稚弱,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人精气渐衰,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
    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
    女性经期,舌质偏红,或有红刺,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4)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引起舌象的相应变化。如夏月湿盛则苔较厚微黄,但不板滞。
    (二)望舌质
    1.舌神
    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为有神气;舌色晦暗,舌质枯涩,舌体活动不灵,为无神气。有神之舌,虽病也是善候,预后良好。无神之舌,多主病重恶候,预后较差。
    2.舌色
    (1)淡红舌
    舌质颜色淡红润泽,是气血调和之征。见于正常人,或外感初起。
    (2)淡白舌
    较正常舌色浅淡,主气血两虚、阳虚。舌淡瘦薄,主气血亏虚。舌淡胖嫩,主阳气衰微。
    (3)红绛舌
    较正常舌色红,其中鲜红色者为红舌,深红色者为绛舌,主热证。舌尖红赤,主心火上炎。舌边红赤,主肝胆热盛。舌色红绛而有苔,多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极期。舌色红绛而少苔,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液受损,或久病阴虚火旺。
    (4)紫舌
    舌呈均匀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主气血运行不畅。舌色淡紫而润,主阳虚阴盛。舌色紫暗或有瘀斑,主瘀血内阻。舌色紫红,苔少而干,主营血热盛。全舌青紫,表示瘀血较重。局部瘀斑,表示血瘀较轻。
    3.舌形
    (1)老、嫩舌
    舌体坚敛,纹理粗糙,为老舌;舌体娇嫩,纹理细腻,为嫩舌。舌质坚敛苍老,主实证。舌质浮胖娇嫩,主虚证。
    (2)胖、瘦舌
    舌体较正常大而厚为胖大舌,舌胖且有舌边齿痕为齿痕舌,舌肿大色红或紫为肿胀舌,舌体较正常舌瘦小为瘦薄舌。舌胖大淡白,边有齿痕,主脾肾阳虚。舌肿大色红,主里热。舌不胖有齿痕,舌质嫩,主气血两虚。舌肿胀色红绛,主心脾热盛,或素喜饮酒,复感湿热。舌体瘦薄淡白,主气血两虚。舌体瘦薄红绛,舌干少苔,主阴虚火旺。
    (3)点、刺舌
    蕈状乳头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充血者为点;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形如芒刺,抚之棘手者为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舌尖点刺,主心火亢盛。舌中点刺,主胃肠热盛。点刺鲜红,主血热。点刺绛紫,主热盛而气血壅滞。
    (4)裂纹舌
    舌面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为病理性裂纹舌。舌面沟裂中有舌苔覆盖者为先天性裂纹舌。舌色浅淡而有裂纹,为血虚之候。舌色红绛而有裂纹,主热盛伤津。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属脾虚湿侵。
    4.舌态
    (1)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舌痿软而红绛少苔多属邪热伤阴,或阴虚火旺。舌痿软而色白无华,主气血虚衰。
    (2)强硬舌
    舌体失柔,卷伸不利。舌强硬而舌红绛少津,见于热盛之证。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主风痰阻络。舌强言謇,肢体麻木,见于中风先兆。
    (3)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为肝风夹痰或痰瘀阻络。
    (4)颤动舌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舌淡白而颤动,见于血虚动风。舌绛紫而颤动,见于热甚动风。舌红少苔而颤动,见于阴虚动风。
    (5)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不能回缩为吐舌;伸舌即缩、动如蛇舐为弄舌。病情危重,时见吐舌,为心气已绝。高热神昏,并见弄舌,多为热甚动风的先兆。
    (6)短缩舌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舌短缩,色淡紫而润,多见于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舌短缩,色红绛而干,多见于热病伤津。舌短而胖大,多见于风痰阻络。
    (三)望舌苔
    1.苔质
    (1)薄、厚苔
    透过舌苔能隐约见到舌体的苔为薄苔(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为厚苔(不见底苔)。病初见薄苔,表示病位在表,病情轻浅。苔厚或中根部尤著,见于胃肠宿食,或痰浊停滞。舌苔由薄变厚,为邪气渐盛,病进之征。舌苔由厚渐化,为正气胜邪,病退之征。薄苔骤厚,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厚苔骤退,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为滑苔。舌苔干燥无津,甚则干裂为燥苔;舌苔干燥无津,苔质粗糙为糙苔。润苔,主津液未伤。滑苔,主水湿内聚。燥苔,主津液已伤,或阳虚水津失布。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表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腻、腐苔
    苔质细腻,致密成片,中厚边薄,紧贴舌面,刮之不脱,状若油腻覆盖舌面,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边中皆厚,松铺舌面,刮之易去,状如豆腐渣堆积舌面,为腐苔。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4)剥落苔
    病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脱者为剥落苔,又有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花剥苔、镜面舌之别。若生来就有剥苔,常在人字沟前,呈菱形,为先天性剥苔,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剥落苔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5)偏、全苔
    舌苔遍布舌面为全苔,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部位为偏苔。病中见全苔,表示邪气散漫,痰湿中阻。舌苔偏某处,主舌所候脏腑邪气停聚。
    (6)真、假苔
    舌苔中厚边薄,紧贴舌面,苔底牢着,刮拭有苔者为真苔(有根苔);舌苔四周洁净如截,无薄苔与舌质相连,似浮涂舌上者为假苔(无根苔)。病之初中期见真苔且厚表示邪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表示胃气尚存。新病现假苔,表示邪浊渐聚,病情尚轻。久病现假苔,表示胃气匮乏。
    2.苔色
    (1)白苔
    舌上薄薄分布一层白色舌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为薄白苔;苔色乳白或粉白,边尖稍薄,中根较厚,舌体被舌苔遮盖而不被透出,为厚白苔。薄白润苔,为正常舌苔,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薄白干苔,见于风热表证。薄白滑苔,主外感寒湿,或脾虚湿停。白厚腻苔,主湿浊内困,或痰饮内停,或为食积。白厚干苔,见于热甚伤津。苔白如积粉,主秽浊湿邪热毒相结。
    (2)黄苔
    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为淡黄苔(微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为深黄苔(正黄苔),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为焦黄苔(老黄苔)。舌苔由白转黄,表示邪已化热入里。薄黄苔,表示邪热未甚。黄白相兼苔,多见于表证入里、表里相兼阶段。苔黄而腻,见于湿热蕴结、痰饮化热。苔黄而燥,见于邪热伤津。黄黑相兼,见于燥结腑实。舌苔淡黄,润滑多津,见于阳虚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3)灰黑苔
    苔色呈浅黑色为灰苔,苔色呈深灰色为黑苔。白腻灰黑苔,主阳虚寒湿、痰饮内停。黄腻灰黑苔,见于湿热内蕴,日久不化。焦黑干燥苔,见于热极津伤之证。
    (四)舌质舌苔综合分析
    1.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依据异常舌质或舌苔分析其意义。淡红舌兼干、厚、腻、滑、剥等苔质,或黄、灰、黑等苔色,表示正气尚未明显损伤。薄白苔兼舌质老嫩、舌体胖瘦或舌色红绛、淡白、青紫变化,表示病邪损及脏腑营血。
    2.舌质舌苔均异常,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见于实热证。舌质淡嫩,舌苔白润,见于虚寒证。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见于热极津伤。青紫舌,白腻苔,多属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3.舌苔舌质均异常,变化不一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综合分析判断。如:淡白舌黄腻苔,多属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红绛舌白滑腻苔,多属外感热病,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致饮食积滞。

  • 第6题:

    以下有关儿童面部五官的特征描述不正确是()

    • A、五官较为大
    • B、五官较为小
    • C、五官较为分开
    • D、五官较为集中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五官比例脸形只分为:比例失调五官和()。

    • A、双眼距离近形
    • B、标准比例五官
    • C、三庭比例失调五官
    • D、五眼不协调五官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望五官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望二阴

    正确答案: (一)望前阴
    阴肿而无痒痛,见于水肿病。阴肿因小肠坠入阴囊,多为疝气。阴囊或阴户红肿热痛,多属肝经湿热下注。阴户有物突出如梨状即阴挺,由脾虚气陷或产后劳伤所致。睾丸过小,或触不到,多属先天发育异常,或痄腮后遗症。
    (二)望后阴
    肛门红肿,刺痛流脓,多为肛痈,多因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而发。肛门裂伤,疼痛流血,多为肛裂,常因血热肠燥,便时撑伤。肛门内外肿块如峙,多为痔疮,多由肠中湿热蕴结,血脉瘀滞所致。肛门瘘管,外流脓水多为肛瘘,因肛门部生痈肿或痔疮溃后久不敛口所致。直肠组织自肛门脱出,即脱肛,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杜甫《春望》主旨。

    正确答案: 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伤时感乱之作”。上句蕴含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国”“破”“春”分别点明地点、背景、节令。第二联自己在特殊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别从“感时”“恨别”转出。战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繁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深广忧思。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利用大自然的和谐景色和诗人内心的不和谐情绪之间的矛盾,使所要表现的思想更加突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是“元四家”之首。他的山水画艺术大致有两种风格类型,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富春山居图》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另一种风格是作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九峰雪霁图》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望五官

    正确答案: (一)望目
    望目是望神的重点,可帮助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五轮学说:瞳入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目赤肿痛,见于实热证。白睛发黄,见于黄疸病。目眦淡白,见于血虚、失血。目胞晦暗,多属肾虚。目胞浮肿,见于水肿病。眼窝凹陷,见于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眼球突出,见于肺胀或瘿病。瞳孔散大,见于肾精耗竭,属病危。瞪目直视,见于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戴眼反折,见于太阳经绝证,属病危。横目斜视,见于肝风内动。昏睡露睛,见于脾胃虚衰,胞睑失养。
    (二)望耳
    耳轮淡白,主气血亏虚。耳轮红肿,见于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干枯焦黑,主肾精亏虚,为病重。小儿耳背有红络,为麻疹先兆。耳郭瘦小而薄,主肾气不足。耳轮干枯萎缩,主肾精耗竭,属病危。耳内流脓水,见于脓耳,多由肝胆湿热熏蒸所致。
    (三)望鼻
    鼻色红黄明润,多属胃气充足。鼻端微黄明润,多属胃气未伤或胃气来复。鼻端色白,见于气血亏虚,或失血病人。鼻端色赤,主肺脾蕴热。鼻端色青,见于阴寒腹痛。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鼻端生红粉刺,见于酒齄鼻,肺胃蕴热所致。鼻翼扇动,见于肺热或哮喘病。鼻流清涕,见于外感风寒。鼻流浊涕,见于外感风热。鼻流脓涕气腥臭,见于鼻渊。
    (四)望口与唇
    唇色淡白,见于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见于热盛或热极。口唇青紫,见于血瘀证。口唇青黑,见于寒盛、痛极。口唇干裂,见于津液耗伤。口唇糜烂,见于脾胃积热。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中风口歪。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见于鹅口疮,因湿热秽浊上蒸于口所致。口噤,可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口僻,见于中风病人。
    (五)望齿与龈
    牙齿干燥,主胃阴已伤。齿燥如石,多属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主。肾阴枯竭,精不上荣。齿疏松动,齿根外露,见于肾虚或虚火上炎。牙关紧闭,见于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睡中齘齿,见于胃热或虫积。齿龈淡白,见于血虚或失血。龈肿疼痛,见于胃火亢盛。齿缝出血,即齿衄,为胃火上炎,或脾虚失摄,或虚火上炎。齿龈溃烂,甚则唇腐齿落,多属牙疳,因疫疠积毒上攻。
    (六)望咽喉
    咽部深红肿痛,多属肺胃热毒壅盛。咽部嫩红不痛,多属肾亏虚火上炎。咽部肿势高突,红晕紧束,多属脓已成。咽部肿势散漫,色淡无界,多属未成脓。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多见于乳蛾,为肺胃火毒熏蒸。咽部灰白假膜,难拭而易复生,多见于白喉,是外感疫邪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医望诊的内容不包括

    A:望斑疹

    B:望形态

    C:望神色

    D:望体温

    E:望五官


    正确答案:D
    解析: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脉络、望二阴、望排出物等。

  • 第14题:

    中医望诊的内容不包括( )

    A.望五官
    B.望体温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斑疹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面部五官最标准最精辟的概括是()。

    • A、面部构造
    • B、五官比例
    • C、三庭五眼
    • D、五官分布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简述望二阴


    正确答案:(一)望前阴
    阴肿而无痒痛,见于水肿病。阴肿因小肠坠入阴囊,多为疝气。阴囊或阴户红肿热痛,多属肝经湿热下注。阴户有物突出如梨状即阴挺,由脾虚气陷或产后劳伤所致。睾丸过小,或触不到,多属先天发育异常,或痄腮后遗症。
    (二)望后阴
    肛门红肿,刺痛流脓,多为肛痈,多因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而发。肛门裂伤,疼痛流血,多为肛裂,常因血热肠燥,便时撑伤。肛门内外肿块如峙,多为痔疮,多由肠中湿热蕴结,血脉瘀滞所致。肛门瘘管,外流脓水多为肛瘘,因肛门部生痈肿或痔疮溃后久不敛口所致。直肠组织自肛门脱出,即脱肛,多由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 第17题:

    请简述曹操得陇不望蜀的故事。(67回)


    正确答案: 曹操平定汉中地,汉中太守张鲁投降,士气大振。主簿司马懿和刘晔皆建议宜当乘势起兵攻打西川的刘备,以绝后患。曹操却认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并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遂按兵不动。

  • 第18题:

    简述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是“元四家”之首。他的山水画艺术大致有两种风格类型,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富春山居图》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另一种风格是作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九峰雪霁图》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 第19题:

    问答题
    婴幼儿的五官保健是哪五官?

    正确答案: 眼、喉、鼻、耳和口腔的保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

    正确答案: (一)望神的概念
    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弋意识、思维活动。望神,是指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对于判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望神的重点
    重点观察人体的两目、面色、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尤为重要。
    (1)两目,心神直接支配两目的活动,且目为脏腑的精气汇聚之处。
    (2)色泽,是指人体皮肤(尤以面部为主)和体表组织的色泽变化。色随气华,泽以气养,色泽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
    (3)神情,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反映。
    (4)体态,是指人的形体动态,是机体功能强弱的表现,能反映神的盛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各种食品品质与人类的五官感觉的对应关系。

    正确答案: 食品外观与人眼睛的视觉相对应;食品的香气(香味)与人的鼻子的嗅觉相对应;食品的风味人的嗅觉和味觉相对应;食品的均匀性和质地与人的嘴、手的感应相对应;食品的脆性与人耳的听觉相对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黄公望作品;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以情于诗酒;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实之景;吸收黄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洁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艺术特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传世著名作品;技法上湿笔披麻皴侧峰中锋交互为用湿披麻与干笔浑然一体坡峰间近似米点笔法淡墨山石浓墨横苔浓淡交替若淡若疏画面明净疏朗秀润清爽;体现出中国画线条和黑色的审美价值誉为山水画典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简述曹操得陇不望蜀的故事。(67回)

    正确答案: 曹操平定汉中地,汉中太守张鲁投降,士气大振。主簿司马懿和刘晔皆建议宜当乘势起兵攻打西川的刘备,以绝后患。曹操却认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并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遂按兵不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