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8岁。主诉: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十几分钟,星针刺样跳痛,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曾口服卡马西平效果欠佳。既往无精神低落、情绪异常等精神病病史。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发作时患者不敢言语及张闭口。辅助检查:右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后,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病例题)

题目

患者,男,58岁。主诉: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十几分钟,星针刺样跳痛,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曾口服卡马西平效果欠佳。既往无精神低落、情绪异常等精神病病史。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发作时患者不敢言语及张闭口。辅助检查:右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后,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病例题)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男,58岁。主诉: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十几分钟,星针刺样跳痛,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曾口服卡马西平效果欠佳。既往无精神低落、情绪异常等精神病病史。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发作时患者不敢言语及张闭口。辅助检查:右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后,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病例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女性,50岁。左眶下区疼痛1年,疼痛为阵发性,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无症状,随病程进展,发作越来越频繁,常因洗脸时碰触某处而引起疼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该疾病首选的药物是()

    • A、卡马西平
    • B、苯妥英钠
    • C、山莨菪碱
    • D、七叶莲
    • E、氯硝西泮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患者,女,62岁。主诉: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3年余,加重10天。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以面中下部为重。疼痛呈间断性、针刺样,每次持续3~5分钟,经药物治疗10余天后症状消失。此后反复发作。10天前发作,疼痛加重,发作频繁。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既往无精神病病史。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面下1/3可及"扳机点"。发作时患者呈持续开口状,不敢言语及张闭口。辅助检查:右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右面部疼痛消失,1小时内不发作。(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右侧下牙槽神经痛。
    2.诊断依据
    (1)病史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3年余,加重10天。
    (2)检查
    面下1/3可及"扳机点"。发作时患者呈持续开口状,不敢言语及张闭口。右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右面部疼痛消失,1小时内不发作。
    3.鉴别诊断
    (1)非典型面部痛
    疼痛不局限于某一感觉神经支配区内,疼痛范围广泛、深在,无"扳机点"存在,常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2)鼻窦炎
    鼻窦炎多在流感后发生。疼痛呈持续性,不如三又神经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局部皮肤可有炎症表现。X线表现见病变鼻旁窦窦腔密度增高,呈普遍性模糊阴影,有时可见液平面。抗生素治疗有效。
    (3)耳颞神经痛一侧耳颞部发作性疼痛,呈灼痛性质,疼痛部位集中于颞下颌关节区、外耳道前壁及其深部和颞部,在外耳道及髁突之间有明显压痛。常伴耳颞神经分布区内自主神经症状。也可在夜晚发作。疼痛常由咀嚼食物引起。
    (4)中间神经痛或面神经痛阵发性一侧外耳部、乳突部及鼓膜深处刺痛,常伴有舌前2/3味觉过敏或味觉减退、听力改变。发作时间一般比三叉神经痛时间长,由数秒、数分到数小时。
    (5)神经官能症性面痛患有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及癔症等患者易患此病。疼痛时间长、不剧烈,范围广泛而不确定,常呈压迫性钝痛,可波及一侧面部、头颈部。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4.治疗计划
    (1)行右侧右侧下牙槽神经撕脱术,可在口腔前庭沟做切口。
    (2)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

  • 第3题:

    患者,女,28岁。主诉:右下颌拔牙窝剧烈疼痛1天,拔除右下颌智齿3天。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拔除右下颌智齿,1天后自觉拔牙窝处剧烈疼痛,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疼痛放射至右侧耳颞部、颌下区及头顶。检查:48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性物质,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曲面断层见48牙槽窝空虚,未见残留牙根、骨片。(病例题)


    正确答案:1.诊断
    48干槽症。
    2.诊断依据
    (1)病史
    右下颌拔牙窝剧烈疼痛1天,拔除右下颌智齿3天。
    (2)检查
    48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性物质,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曲面断层见48牙槽窝空虚。
    3.鉴别诊断
    拔牙术后感染:有拔牙病史,患者常有创口不适,检查可见创口愈合不良,充血,有暗红色、疏松、水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可有脓性分泌物,X线片见牙槽窝内有高密度的残片影像。
    4.治疗计划
    (1)在局麻下,用3%过氧化氢棉球反复擦拭,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棉球干净无味,只在有大块腐败坏死物时用刮匙;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放碘仿纱条(防腐生肌)加一滴丁香油(止痛效果好),要略紧点。10天后去除碘仿纱条。
    (2)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应用止痛药。

  • 第4题:

    患者,男,37岁。主诉:车祸伤及颌面部半小时。现病史:患者于半小时前车祸伤及颌面部,导致颌面部肿胀。当时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胸闷、憋气、心慌。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肿胀,呈青紫色;左侧睑裂变窄。双侧眶下区无麻木。左侧颧弓、眶下区可触及台阶感。张口度约2cm。24至27连同牙槽骨一起活动。左侧后牙早接触,右侧后牙及前牙开合。CT检查可见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
    2.诊断依据
    (1)病史车祸伤及颌面部半小时。
    (2)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肿胀,呈青紫色;左侧睑裂变窄。双侧眶下区无麻木。左侧颧弓、眶下区可触及台阶感。张口度约2cm。24至27连同牙槽骨一起活动。左侧后牙旱接触,右侧后牙及前牙开合。CT检查可见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
    3.鉴别诊断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可确诊。
    4.治疗计划
    (1)全面查体,行颅脑CT检查以排除颅脑损伤。
    (2)行颌间固定或坚强内固定术。
    (3)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
    (4)全身支持治疗,补液,止血,对症治疗。

  • 第5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5岁,(1)主诉:右面部发作性疼痛3年。(2)现病史:3年前,患者不明原因的出现右面部眶下区剧烈性疼痛,呈刀割样或针刺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每日发作数次,说话、刷牙、进食等均可引起疼痛发作,间隙期无任何症状,不伴有头昏、头痛。在院外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0.1g,3次/天,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在服药后1个月左右,复查血象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遂停用卡马西平。(3)检查:痛苦面容,右手护面,右面部无感觉异常,右鼻唇沟有明确的扳机点,角膜反射正常。(病例题)


    正确答案: 病例分析
    (1)诊断: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诊断依据:①疼痛部位:右面部眶下区;②疼痛性质:剧烈疼痛,刀割样或针刺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每日发作数次,间隙期无任何症状;③诱发因素:说话、刷牙、进食等;④右鼻唇沟可查及扳机点;⑤右面部无感觉异常,角膜反射正常。
    (2)鉴别诊断
    1)不典型面痛:一般分界不清,疼痛常为持续性,程度较轻,伴面部出汗、潮红等,可行蝶腭神经阻滞。
    2)舌咽神经痛:是舌咽神经支配区反复发作性剧痛的疾病。属特发性神经痛的一种。①疼痛部位:耳深部、耳下后部、咽喉部、舌根部等,以中耳深部痛最多;②疼痛特点:发作性疼痛,为针刺样、电击样疼痛,可有夜间痛;③扳机点:舌根部、腭、扁桃体、咽部;多见于吞咽食物时痛,且在咀嚼动作时痛;④伴随症状:发作时有涎液和泪腺分泌、发汗等;⑤局麻药咽部、舌根部喷雾或涂抹有效。
    (3)治疗
    1)药物治疗:该患者在服用卡马西平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数下降,停用后白细胞数恢复正常,以后改用苯妥英钠无此副作用。卡马西平常作为三叉神经痛最有效首选药物,但它有明显的骨髓抑制、药物性肝炎以及发生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血象和肝功能。如出现上述副作用应减量或停用,改用其他药物或下述方法。
    2)封闭治疗:可用1%~2%普鲁卡因(可加入维生素B.,行眶下神经主干封闭。
    3)理疗:选用维生素B、维生素B及普鲁卡因,用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到疼痛部位或穴位。
    4)注射疗法:无水乙醇或95%乙醇或纯消毒甘油行眶下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注射。
    5)针刺疗法:选择邻近神经干的穴位。
    6)冷冻、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有的学者采用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获一定疗效。
    7)手术疗法:可行眶下神经撕脱术。
    8)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

  • 第6题:

    患者,女性,21岁。反复发作性眶后疼痛3年,每次发作前均有右侧面部麻木感,持续半小时左右,随后出现右侧眶后搏动性疼痛,伴恶心、呕吐,持续1~2天,睡眠后可缓解。头颅CT未见异常。其母有头痛病史。进一步支持该病的诊断做哪种试验()

    • A、心得安试验
    • B、阿托品试验
    • C、麦角胺试验
    • D、小剂量地塞米松试验
    • E、卡马西平试验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问答题
    患者,女,62岁 。主诉: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3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以面中下部为重 。疼痛呈间断性、针刺样,每次持续3~5分钟,经药物治疗10余天后症状消失 。此后反复发作 。10天前发作,疼痛加重,发作频繁 。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 。既往无精神病病史 。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面下1/3可及"扳机点" 。发作时患者呈持续开口状,不敢言语及张闭口 。辅助检查:右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右面部疼痛消失,1小时内不发作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患者女性,50岁。左眶下区疼痛1年,疼痛为阵发性,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无症状,随病程进展,发作越来越频繁,常因洗脸时碰触某处而引起疼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该疾病首选的药物是()
    A

    卡马西平

    B

    苯妥英钠

    C

    山莨菪碱

    D

    七叶莲

    E

    氯硝西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患者女性,50岁。左眶下区疼痛1年,疼痛为阵发性,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无症状,随病程进展,发作越来越频繁,常因洗脸时碰触某处而引起疼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该疾病诊断中寻找扳机点时应阻滞麻醉以下哪个神经孔()
    A

    颏孔

    B

    眶下孔

    C

    下颌神经孔

    D

    眶上孔

    E

    卵圆孔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患者,男,58岁。主诉: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十几分钟,星针刺样跳痛,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曾口服卡马西平效果欠佳。既往无精神低落、情绪异常等精神病病史。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发作时患者不敢言语及张闭口。辅助检查:右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后,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右侧眶下神经痛。
    2.诊断依据
    (1)病史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
    (2)检查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行右侧眶下神经定分支检查,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
    3.鉴别诊断
    (1)非典型面部痛疼痛不局限于某一感觉神经支配区内,疼痛范围广泛、深在,无"扳机点"存在,常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
    (2)鼻窦炎鼻窦炎多在流感后发生。疼痛呈持续性,不如三叉神经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局部皮肤可有炎症表现。X线表现见病变鼻旁窦窦腔密度增高,呈普遍性模糊阴影,有时可见液平面。抗生素治疗有效。
    4.治疗计划
    (1)行右侧眶下神经撕脱术,在口腔前庭沟做切口。
    (2)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患者,男,49岁 。 主诉:左侧眶下区肿痛5天 。 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因左侧上前牙疼痛,左侧眶下区轻微肿胀,此后肿胀疼痛加重,在当地门诊静滴抗菌药(药名、剂量不详),效果欠佳 。 检查:口腔颌面部不对称,左侧眶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紧张、光亮,触压痛明显 。左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左侧眶下区无麻木 。口内见24残根,上方前庭沟饱满,局部可未扪及波动感;穿刺有脓液 。B超检查可液性暗区 。体温38℃;白细胞20×10 /L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患者,男,37岁。主诉:车祸伤及颌面部半小时。现病史:患者于半小时前车祸伤及颌面部,导致颌面部肿胀。当时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胸闷、憋气、心慌。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肿胀,呈青紫色;左侧睑裂变窄。双侧眶下区无麻木。左侧颧弓、眶下区可触及台阶感。张口度约2cm。24至27连同牙槽骨一起活动。左侧后牙早接触,右侧后牙及前牙开合。CT检查可见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
    2.诊断依据
    (1)病史车祸伤及颌面部半小时。
    (2)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肿胀,呈青紫色;左侧睑裂变窄。双侧眶下区无麻木。左侧颧弓、眶下区可触及台阶感。张口度约2cm。24至27连同牙槽骨一起活动。左侧后牙旱接触,右侧后牙及前牙开合。CT检查可见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
    3.鉴别诊断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可确诊。
    4.治疗计划
    (1)全面查体,行颅脑CT检查以排除颅脑损伤。
    (2)行颌间固定或坚强内固定术。
    (3)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
    (4)全身支持治疗,补液,止血,对症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患者,女,64岁,退休。主诉:面部右侧阵发性剧烈疼痛5年余。现病史:5年前患者偶发面部右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疼痛持续约15秒后消失,无明显不适,约6个月后疼痛再次发作,之后每隔数月疼痛就会发作,近几个月来疼痛频繁发作,每次持续10~60秒不等,有时疼痛一天可发作2~3次,自觉劳累或情绪低落时疼痛明显,夜间休息时未出现疼痛,洗脸吃饭等都可诱发疼痛发作,疼痛消失后患者无任何症状,曾自行口服止痛药无明显效果。既往史:有心脏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检查:右侧面颊部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拂诊右侧面部均无明显异常。13、14、15颊侧牙颈部硬组织缺损,根管口暴露,探诊(-),冷热诊(-),电活力测试无反应,叩诊(-),不松动,牙龈黏膜无窦道(图4-27-1)。病例分析1.主诉疾病的诊断、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和诊断依据。3.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4.全口其他疾病的治疗设计。(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1)主诉疾病的诊断:右侧三叉神经痛。
    (2)非主诉疾病的诊断:13、14、15楔形缺损并发牙髓坏死。
    2.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
    (1)病史:病史较长,呈电击样阵发性疼痛,持续时间数秒,间歇期无症状,口服一般止痛药无效。
    (2)检查:右侧面颊部色素沉着,皮肤粗糙,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面型。
    3.非主诉疾病的诊断依据
    (1)13、14、15颊侧牙颈部硬组织缺损,根管口暴露。
    (2)13、14、15死髓。
    (3)叩诊(-),不松动,牙龈黏膜无窦道。
    4.主诉疾病的鉴别诊断
    需与牙痛或其他牙源性疼痛、眼源性及鼻源性疼痛、颞下颌关节病、舌咽神经痛、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鉴别。
    (1)牙源性疼痛多为持续性,夜晚疼痛加剧,有病灶牙存在,口服止痛药一般可缓解;而三叉神经痛时夜晚疼痛缓解,为阵发性剧烈疼痛。眼源性及鼻源性疼痛为持续性疼痛,不放射。
    (2)颞下颌关节病为钝痛,疼痛在颞下颌关节周围或咀嚼肌部位。
    (3)舌咽神经痛在舌根及咽部,涂抹丁卡因或可卡因疼痛可缓解,三叉神经的舌神经痛,经舌神经麻醉后可止痛。
    (4)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疼痛较轻,不按三叉神经支分布,疼痛范围广泛、深在,无扳机点存在。
    5.主诉疾病的治疗原则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应采用保守治疗,无效时再用破坏性的治疗方法。
    6.非主诉疾病的治疗设计13、14、15根管治疗。
    【病例得分与失分要点】
    1.关于诊断的失分要点
    (1)诊断不完整:如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是不准确的,一定要把病变的部位描述出来。
    (2)诊断错误:如诊断为其他类型的疼痛等。
    2.关于诊断依据的失分要点
    (1)病史回答不全:病史较长,呈电击样阵发性疼痛,持续时间数秒,间歇期无症状,口服一般止痛药无效。
    (2)重要检查结果被忽略:右侧面颊部色素沉着,皮肤粗糙,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面型。
    3.关于鉴别诊断的答题失分要点
    (1)疼痛性质:三叉神经痛为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其余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
    (2)有无扳机点:除舌咽神经痛外,其余疼痛性疾病均无扳机点。
    4.关于治疗设计的答题失分要点治疗设计不规范:如只答保守治疗,而未答破坏性治疗等。
    5.非主诉疾病的诊断应该答13、14、15楔形缺损伴牙髓坏死,但是许多仅答"牙体缺损"。

  • 第14题:

    患者,女,39岁。主诉:颌面部疼痛4天。现病史:患者于4天前出现左侧下后牙疼痛,左侧面下部轻微肿胀。次日清晨发现左侧颌下颏下区突然肿胀明显加重,在当地门诊静滴抗菌药(药名、剂量不详),未见明显疗效。肿胀部位于几天后迅速扩散至左侧颌面部及右侧颌下区。患病后,患者出现渐进性张口困难,自感憋气,吞咽时有阻挡感,皮肤表面低热,不能正常饮食。检查:颌面颈部肿胀,左右不对称。左侧眶下区、颊区、腮腺咬肌区、右侧颊区、双侧颌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紧张、光亮,触压痛明显,未扪及波动感。持续开口状,开口度约0.8cm。舌体抬高,与硬腭接触,口底肿胀膨隆、色红。X线片示:37残根、38近中低位阻生。辅助检查:体温38.6℃;白细胞:19×109/L。(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1)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左侧眶下间隙、咬肌间隙,双侧颊间隙,双侧颌下间隙)。
    (2)37残根。
    (3)38阻生。
    2.诊断依据
    (1)病史
    左侧下后牙疼痛,颌面部疼痛4天。
    (2)检查
    颌面颈部肿胀,左右不对称。左侧眶下区、颊区、腮腺咬肌区、右侧颊区、双侧颌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紧张、光亮,触压痛明显,未扪及波动感。持续开口状,开口度约0.8cm。舌体抬高,与硬腭接触,口底肿胀膨隆、色红。X线片示:37残根、38近中低位阻生。体温高,白细胞总数升高。
    3.鉴别诊断
    (1)化脓性炎症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肿胀区皮肤发红、光亮、紧张。可有张口受限、舌体运动障碍、呼吸不畅等表现。脓肿形成后浅部脓肿可扪及波动感,深部脓肿有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液。B超检查可探及液性暗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严重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腐败坏死性感染表现为软组织广泛性水肿。颌周有自发性剧痛、灼热感,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肿胀区皮肤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无弹性。局部可扪及波动感及捻发音。常伴有严重功能障碍,并继发纵隔炎症或脓肿等并发症。
    (3)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自觉疼痛或压痛,侵及周围组织后出现炎症浸润快,与周围组织粘连。脓肿形成后可及波动感。部分患者出现全身反应,并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治疗计划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全身抗菌治疗,酌情选用抗菌药,全身支持治疗,应用激素减轻水肿。
    (3)必要时切开减压或切开引流。
    (4)待炎症消除后,尽早拔除37、38。

  • 第15题:

    患者,女,45岁。右上尖牙咀嚼痛1周,伴右侧眶下区肿痛3天。查体见右眶下肿胀明显,右上尖牙龋坏,髓腔暴露,叩痛(+++),前庭沟肿胀,并有波动感 患者,男,62岁。有糖尿病史,左眶下间隙感染1周,肿胀,疼痛明显,分析疼痛的原因是()

    • A、毒素刺激骨膜
    • B、肿胀压迫眶下神经
    • C、表情肌活动频繁
    • D、面部神经末梢丰富
    • E、面部血液运行丰富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患者,男,49岁。主诉:左侧眶下区肿痛5天。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因左侧上前牙疼痛,左侧眶下区轻微肿胀,此后肿胀疼痛加重,在当地门诊静滴抗菌药(药名、剂量不详),效果欠佳。检查:口腔颌面部不对称,左侧眶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紧张、光亮,触压痛明显。左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左侧眶下区无麻木。口内见24残根,上方前庭沟饱满,局部可未扪及波动感;穿刺有脓液。B超检查可液性暗区。体温38℃;白细胞20×109/L。(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1)左侧眶下间隙感染。
    (2)24残根。
    2.诊断依据
    (1)病史
    左侧眶下区肿痛5天。
    (2)检查
    口腔颌面部不对称,左侧眶下区肿胀明显,皮肤发红、紧张、光亮,触压痛明显。左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左侧眶下区无麻木。口内见24残根,上方前庭沟饱满,局部可未扪及波动感,穿刺有脓液。B超检查可探及液性暗区。体温高,白细胞总数升高。
    3.鉴别诊断
    上颌窦癌检查见上颌骨部位膨胀,根据向上颌窦外、内、或上、下、生长发展不同,可出现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面颊部症状及牙的松动脱落等表现。牙脱落后形成不愈的溃疡或有肿物外突。发生于上颌窦外壁时,表现为面部及颊沟肿胀,以后皮肤破溃,肿瘤外露,眶下神经受累,可发生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X线片示上颌窦腔密度增高软组织肿块影及窦壁骨质破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4.治疗计划
    (1)早日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加强换药,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液冲洗脓腔,放置引流管引流。
    (2)将穿刺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给予有效抗菌药治疗。
    (3)全身支持治疗,补充营养。
    (4)拔除病灶牙。

  • 第17题:

    患者,女,46岁,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颜面部上颌区间歇性抽搐样疼痛,疼痛持续约5秒,发作间隔约1分钟,伴流泪。洗脸、吃饭、说话、刷牙、吹风时可诱发出疼痛,影响睡眠。查体:右侧上颌区皮肤感觉过敏,按压眶下孔处可诱发出上颌区疼痛。 最可能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诊断:三叉神经痛。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卡马西平,②苯妥英钠,③加巴喷丁;2)三叉神经阻滞疗法①眶上神经阻滞,②眶下神经阻滞,③上颌神经阻滞,④颏神经阻滞,⑤下颌神经阻滞,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阻滞;3)射频热凝术;4)伽玛刀治疗;5)外科治疗。

  • 第18题:

    问答题
    患者,男,58岁 。主诉: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眶下区阵发性剧烈疼痛 。持续时间十几分钟,星针刺样跳痛,洗脸吃饭时疼痛加重 。曾口服卡马西平效果欠佳 。既往无精神低落、情绪异常等精神病病史 。检查:口腔颌面部对称,面部皮肤色泽、弹性良好,无破损,右侧眶下区可触及疼痛"扳机点" 。发作时患者不敢言语及张闭口 。辅助检查:右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后,疼痛停止,1小时内不发作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5岁, (1)主诉:右面部发作性疼痛3年 。 (2)现病史:3年前,患者不明原因的出现右面部眶下区剧烈性疼痛,呈刀割样或针刺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每日发作数次,说话、刷牙、进食等均可引起疼痛发作,间隙期无任何症状,不伴有头昏、头痛 。在院外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0 .1g,3次/天,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在服药后1个月左右,复查血象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遂停用卡马西平 。 (3)检查:痛苦面容,右手护面,右面部无感觉异常,右鼻唇沟有明确的扳机点,角膜反射正常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患者,女,28岁。主诉:右下颌拔牙窝剧烈疼痛1天,拔除右下颌智齿3天。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拔除右下颌智齿,1天后自觉拔牙窝处剧烈疼痛,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疼痛放射至右侧耳颞部、颌下区及头顶。检查:48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性物质,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曲面断层见48牙槽窝空虚,未见残留牙根、骨片。(病例题)

    正确答案: 1.诊断
    48干槽症。
    2.诊断依据
    (1)病史
    右下颌拔牙窝剧烈疼痛1天,拔除右下颌智齿3天。
    (2)检查
    48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性物质,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曲面断层见48牙槽窝空虚。
    3.鉴别诊断
    拔牙术后感染:有拔牙病史,患者常有创口不适,检查可见创口愈合不良,充血,有暗红色、疏松、水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可有脓性分泌物,X线片见牙槽窝内有高密度的残片影像。
    4.治疗计划
    (1)在局麻下,用3%过氧化氢棉球反复擦拭,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棉球干净无味,只在有大块腐败坏死物时用刮匙;再用0.9%生理盐水冲洗;放碘仿纱条(防腐生肌)加一滴丁香油(止痛效果好),要略紧点。10天后去除碘仿纱条。
    (2)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应用止痛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患者,男,37岁 。主诉:车祸伤及颌面部半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半小时前车祸伤及颌面部,导致颌面部肿胀 。当时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胸闷、憋气、心慌 。检查:颌面部不对称,左侧面部肿胀,呈青紫色;左侧睑裂变窄 。双侧眶下区无麻木 。左侧颧弓、眶下区可触及台阶感 。张口度约2cm 。24至27连同牙槽骨一起活动 。左侧后牙早接触,右侧后牙及前牙开合 。CT检查可见左侧颧骨、上颌骨骨折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患者女性,50岁。左眶下区疼痛1年,疼痛为阵发性,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无症状,随病程进展,发作越来越频繁,常因洗脸时碰触某处而引起疼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该病最可能的诊断为()
    A

    三叉神经痛

    B

    不典型神经痛

    C

    牙源性疼痛

    D

    鼻窦炎

    E

    颞颌关节紊乱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患者,女,46岁,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颜面部上颌区间歇性抽搐样疼痛,疼痛持续约5秒,发作间隔约1分钟,伴流泪。洗脸、吃饭、说话、刷牙、吹风时可诱发出疼痛,影响睡眠。查体:右侧上颌区皮肤感觉过敏,按压眶下孔处可诱发出上颌区疼痛。 最可能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诊断:三叉神经痛。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卡马西平,②苯妥英钠,③加巴喷丁;2)三叉神经阻滞疗法①眶上神经阻滞,②眶下神经阻滞,③上颌神经阻滞,④颏神经阻滞,⑤下颌神经阻滞,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阻滞;3)射频热凝术;4)伽玛刀治疗;5)外科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