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干槽症临床表现。”相关问题
  • 第1题:

    干槽症概述


    答案:
    解析:
    干槽症是指拔牙后出现的骨创感染,其病因与感染、创伤、特殊的解剖部位及纤维蛋白溶解等因素有关。

  • 第2题:

    简述肿瘤的临床表现
    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浸润与转移,出血

  • 第3题:

    试述干槽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是拔牙创急性感染的另一种类型、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下颌阻生第3磨牙。表现为:拔牙术后2~3天起、创口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一般止痛药物不能止痛;牙槽窝内空虚、或见呈灰白色的腐败变性血凝块;创口处恶臭;牙槽骨壁暴露并有明显探痛;常伴有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干槽症的防治原则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一旦发生,应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 第4题:

    简述干槽症。


    正确答案:1.概述
    干槽症病因有多种学说,目前多认为创伤和感染及拔牙窝大是其主要病因。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牙槽窝骨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
    2.诊断要点
    (1)拔牙术后第2~3天,剧烈疼痛,有自发性放射性痛,可向耳颞部、颌下区、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
    (2)检查
    牙槽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物,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颌面部无明显肿胀,张口无明显受限,下颌下可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3.鉴别诊断
    拔牙术后感染:多为拔牙后因牙片、骨片、牙石等异物和残余肉芽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患者常有创口不适,检查可见创口愈合不良,充血,有暗红色、疏松、水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可有脓性分泌物,X线片见牙槽窝内有高密度的残片影像。
    4.治疗
    治疗原则为彻底清创及隔离外界对牙槽骨壁的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1)局麻下清除牙槽窝内腐败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拭干后放置加有丁香油或其他消炎止痛药物的碘仿纱条;间隔1天或2天换药1次,如无明显疼痛,次日可不再换药。10天后去除碘仿纱条。
    (2)保持口腔清洁,应用镇痛消炎药物。

  • 第5题:

    简述头癣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1)黄癣: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淡黄色痂,皮损处有鼠臭味。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毛发脱落。大片永久性,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2)白癣:群集红色小丘疹—向四周扩大成圆/椭圆形斑,上覆灰白色鳞屑“母子斑”。 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补3包饶灰白色套状鳞屑(菌鞘)。不造成永久性脱发,愈后无瘢痕,青春期可自愈。
    (3)黑点癣:散在的灰白色鳞屑斑,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于毛囊处呈现黑点状。愈后遗留脱发及瘢痕。
    (4)脓癣:成群炎性毛囊丘疹—融合成炎性肿块—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可引起癣菌疹。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 第6题:

    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干槽症主要症状为(),多发生于术后(),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


    正确答案: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疼痛;3~4天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干槽症。

    正确答案: 1.概述
    干槽症病因有多种学说,目前多认为创伤和感染及拔牙窝大是其主要病因。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牙槽窝骨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
    2.诊断要点
    (1)拔牙术后第2~3天,剧烈疼痛,有自发性放射性痛,可向耳颞部、颌下区、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
    (2)检查
    牙槽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物,有恶臭。轻触牙槽窝骨壁,触痛明显。颌面部无明显肿胀,张口无明显受限,下颌下可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3.鉴别诊断
    拔牙术后感染:多为拔牙后因牙片、骨片、牙石等异物和残余肉芽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患者常有创口不适,检查可见创口愈合不良,充血,有暗红色、疏松、水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可有脓性分泌物,X线片见牙槽窝内有高密度的残片影像。
    4.治疗
    治疗原则为彻底清创及隔离外界对牙槽骨壁的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1)局麻下清除牙槽窝内腐败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拭干后放置加有丁香油或其他消炎止痛药物的碘仿纱条;间隔1天或2天换药1次,如无明显疼痛,次日可不再换药。10天后去除碘仿纱条。
    (2)保持口腔清洁,应用镇痛消炎药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干槽症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1.症状
    牙拔除后2~3天后发生拔牙区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止痛药物无效。
    2.检查所见
    面部无明显红肿,开口受限亦不严重。拔牙窝内可空虚,或可见腐败变性的血凝块,腐臭味强烈。后者称为腐败型干槽症,而仅有剧烈疼痛和牙槽窝空虚者称为非腐败型干槽症。近来非腐败型干槽症的发生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可能与拔牙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干槽症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关于病因仍有争论,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
    (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
    (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干槽症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干槽症鉴别诊断


    答案:
    解析:
    1.拔牙后疼痛干槽症应与拔牙后疼痛相鉴别,拔牙后疼痛开始于拔牙后即日,疼痛多不严重,3~5天内消失;而干槽症则疼痛严重,拔牙创内可见腐败坏死并具恶臭之分解物,疼痛持续可长达十余日。
    2.邻牙牙髓炎干槽症常发生于第三磨牙(智齿)拔除术后,有时智齿阻生常与下颌第二磨牙深龋相伴随,应根据口腔局部检查相鉴别。

  • 第13题:

    简述拔牙后干槽症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


    正确答案: 拔牙后,牙根原来所在的牙槽窝,是由血凝块充满而渐渐愈合的。因为种种原因,牙槽窝内血凝块溶解脱落,使骨面直接暴露在口腔中而发炎、口臭、剧烈疼痛甚至头痛,这就是干性牙槽骨炎,简称干槽症。
    要避免发生干槽症,拔牙后要好好保护伤口内的血凝块,当天不能漱口以免冲掉它,更不要用手指或者舌头触动伤口。伤口长好之前最好进软食,不要用拔牙侧咀嚼,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用冷开水漱口刷牙。若发生干槽症,应马上由口腔科医生处理。

  • 第14题:

    简述干槽症治疗。


    正确答案: 1.原则迅速镇痛,减轻患者痛苦。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对牙槽骨壁之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2.措施在局麻下,彻底清除拔牙窝内的腐败坏死物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填入碘仿纱条。如处理正确,绝大多数可完全止痛,数日后更换碘仿纱条直至肉芽组织覆盖。

  • 第15题:

    简述干槽症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1.拔牙3~4天后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
    2.拔牙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蘸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
    3.拔牙窝骨壁有明显触痛,创口周围牙龈略红肿。
    4.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
    5.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者。

  • 第16题:

    不属于干槽症临床表现的是()。

    • A、阵发性疼痛
    • B、拔牙窝内常有腐败坏死组织
    • C、拔牙窝内有明显腐臭味
    • D、骨壁常有明显触痛
    • E、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简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其实质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关于病因仍有争论,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
    (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
    (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干槽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正确答案: 是拔牙创急性感染的另一种类型、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下颌阻生第3磨牙。表现为:拔牙术后2~3天起、创口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一般止痛药物不能止痛;牙槽窝内空虚、或见呈灰白色的腐败变性血凝块;创口处恶臭;牙槽骨壁暴露并有明显探痛;常伴有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干槽症的防治原则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一旦发生,应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干槽症治疗。

    正确答案: 1.原则迅速镇痛,减轻患者痛苦。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对牙槽骨壁之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2.措施在局麻下,彻底清除拔牙窝内的腐败坏死物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填入碘仿纱条。如处理正确,绝大多数可完全止痛,数日后更换碘仿纱条直至肉芽组织覆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干槽症概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干槽症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干槽症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1.拔牙3~4天后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
    2.拔牙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坏死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蘸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
    3.拔牙窝骨壁有明显触痛,创口周围牙龈略红肿。
    4.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
    5.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