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第1题:
起搏器心室感知不良是指
A.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P波不能感知
B.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QRS波群不能感知
C.双腔起搏器感知房性期前收缩或其他信号后出现快速、规整的心室起搏
D.出现长于基础起搏间期的固定起搏RR间距
E.起搏器对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进行感知
第2题:
如图显示起搏器PVC功能开启前、后的心电图。以下为有关PVC功能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PVC功能是指起搏器检测到室性期前收缩后,自动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避免感知逆传P波而诱发PMT
B、PVC功能是双腔起搏器特有的功能之一
C、室性期前收缩后触发心房不应期(ARP)
D、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AV间期等于设置的AV间期
E、起搏器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标准是QRS波前或者连续两个心室波之间无起搏或感知的心房波
第3题:
第4题:
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见于()
第5题:
患者男性,63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DDD起搏器,为了解起搏器功能而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心房电极感知经心室逆传的心房波后出现心动过速,频率和起搏器的上限频率相近,最可能的心动过速为()。
第6题:
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P波不能感知
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QRS波群不能感知
双腔起搏器感知房性期前收缩或其他信号后出现快速、规整的心室起搏
出现长于基础起搏间期的固定起搏RR间距
起搏器对不应该感知的信号进行感知
第7题:
PVC功能是指起搏器检测到室性期前收缩后,自动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避免感知逆传P波而诱发PMT
PVC功能是双腔起搏器特有的功能之一
室性期前收缩后触发心房不应期(ARP)
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第一个AV间期等于设置的AV间期
起搏器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标准是QRS波前或者连续两个心室波之间无起搏或感知的心房波
第8题:
通常发生在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存在有良好的室房逆向传导
常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也可由房性期前收缩或肌电干扰诱发
节律相对整齐,频率小于等于起搏器的上限跟踪频率
QRS波形为心室起搏形态,有房室分离
第9题:
通常发生在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存在有良好的室房逆向传导
常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也可由房性期前收缩或肌电干扰诱发
节律相对整齐,频率小于等于起搏器的上限跟踪频率
QRS波形为心室起搏形态,有房室分离
第10题:
心房颤动
心室颤动
房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第11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已安装起搏器者
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稳定性心绞痛
心动过速(心率为100次/分)
第12题:
如图中A、B图为同一起搏器患者24小时内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以下为有关该心电图的描述,其中正确
的是
A、起搏模式为VDD
B、基础起搏间期为700ms
C、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后心室起搏的间期等于基础起搏间期
D、当自身频率小于基础起搏频率时,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
E、当自身频率大于基础起搏频率时,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AT
第13题:
关于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心动过速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B、心动过速频率常为130次/分
C、多见于VVI起搏器患者
D、常因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E、心动过速为折返机制
第14题:
起搏器心室感知不良是指()。
第15题:
起搏器感知过度是指()。
第16题:
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见于()
第17题: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第18题:
心动过速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心动过速频率常为130次/分
多见于VVI起搏器患者
常因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心动过速为折返机制
第19题:
心动过速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心动过速频率常为130次/分
多见于VVI起搏器患者
常因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心动过速为折返机制
第20题: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已安装起搏器者
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稳定型心绞痛
心动过速(心率为100次/分)
第21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已安装起搏器者
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稳定性心绞痛
心动过速(心率为10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