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描述,正确的是()。
第1题:
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2题:
下列关于睡眠时相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3题:
下列关于正常儿童脑电图描述,错误的是:()
第4题:
在过度换气停止后5分钟慢波反应逐渐消失
慢波活动在前头部突出说明存在脑功能弥漫性受损
多数在过度换气后1~2分钟出现
在过度换气开始时立即出现
慢波活动在后头部突出说明存在脑功能弥漫性受损
第5题:
具有α节律一样的反应性
双侧或非恒定地出现于某一侧
以枕区最突出
与后头部病变有关
属于正常发育现象
第6题:
背景活动持续不对称,提示异常
后头部插入性慢波,提示正常
清醒期右侧枕区一过性慢波,提示正常
清醒期右侧枕区节律性慢波阵发,提示异常
后头部眼运动相关的一过性慢波,提示正常
第7题:
广泛存在高波幅慢棘慢复合波放电
棘波常表现为后头部波幅最高
棘波前头部只有慢波成分
与典型失神发作相比,起始与终止均较快
背景活动正常
第8题:
属于正常发育状况,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后
以枕区最突出
枕区多位相慢波为3~4Hz中-高波幅多位相波
后头部慢波节律为2~4Hz的中高波幅慢波节律
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常为棘慢复合波
第9题:
以α波为主
随年龄增加,慢波减少
14~18岁接近成人
以慢波为主
第10题:
棘波、慢波是由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构成
棘波、慢波是由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构成
棘波是由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构成,慢波是由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构成
棘波是由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构成,慢波是由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构成
棘波、慢波是由突触前电位构成
第11题:
PR间期可有差异
同一导联上窦性P波形态不变
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起搏点在窦房结头部,P波振幅高,频率快;起搏点在窦房结尾部则P波振幅低,频率慢
aVR导联P波倒置
第12题:
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13题:
关于睡眠时相的描述,正确的是()。
第14题:
慢波睡眠又称正相睡眠
成人进入睡眠后,首先是慢波睡眠
越接近睡眠的后期,快波睡眠持续时间越长
两种睡眠时相状态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
在觉醒状态下,不能进入慢波睡眠
第15题:
数量在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多
老年人慢波多见于枕区
青年人前头部慢波突出
老年人慢波多见于额区
青年人慢波的波幅较老年人更低
第16题:
慢波睡眠又称正相睡眠
成人进入睡眠后,首先是慢波睡眠
越接近睡眠的后期,快波睡眠持续的时间越长
两种睡眠时相状态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
在觉醒状态下,不能进入慢波睡眠
第17题:
青年人更容易出现不对称慢波
老年人快波增多更明显
儿童8~12岁慢波增多更明显
老年人慢波增多更明显
青年人快波增多更明显
第18题:
可见于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
可见于Landau-Kleffner综合征
可见于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
神经心理损伤的模式与ESES的放电部位有关
癫痫发作都是药物难治性
第19题:
失神发作初期表现为全头部高波幅棘慢复合波
痉挛发作期表现为持续不变的节律性慢棘-慢复合波(SSW)活动
局灶性强直发作表现为全头部高波幅棘-慢复合波活动
多数癫痫发作在进展过程中波幅会逐渐降低
多数病例癫痫发作期脑电图波幅始终无明显变化
第20题:
额区可提前出现1~2个棘慢波
发作结束后前头部有时可见慢波活动持续1~2秒
双侧半球棘慢波可有轻度不对称
发作开始时棘慢波常为3.5~4.5Hz,结束前常为2.5~2.8Hz
可以为双棘慢波或多棘慢波
第21题:
枕区最突出
属正常发育现象
后头部孤立性慢波见于癫痫
正常时对睁闭眼试验与α节律有一样的反应性
不出现在其他部位
第22题:
与后头部病变有关
以枕区最突出
具有和α节律一样的反应性,反复出现在枕区α节律中,不出现其他部位
枕区多出现相位慢波
属于正常发育现象,进入青春期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