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法律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第1题:
道德的法律化,不一定是共同道德、客观道德的法律化,可以是个人道德、主观道德的法律化。()
第2题:
A、制度化的规范
B、法律化的规范
C、内化的规范
D、外化的规范
第3题:
A、制度化
B、法律化
C、内化
D、外化
第4题:
第5题: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第6题:
下列哪项可能是道德泛法律化的危害()。
第7题:
我们常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表明()
第8题:
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是()。
第9题:
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
自律道德
道德情感
第10题: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有关道德法律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道德法律化,主要是指通过立法将社会中存在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并使之具备法律效力的过程。
B、当道德义务不足以抵制危害社会的行为时,立法应适时介入,在一定范围内用法律来吸收与接纳道德,将道德义务提升为法律义务。
C、道德法律化不可能将所有的道德法律化
D、道德法律化是通过法律规制道德行为,说明道德已无力规制社会秩序。
第14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15题:
A、生存问题
B、道德问题
C、人生问题
D、认识问题
第16题:
第17题:
随着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加强,一种必然的趋势是()
第18题:
()是商业道德法律化的具体体现。
第19题:
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第20题:
屈法以伸情
法律至上
舆论暴政
道德滑坡
第21题:
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
道德认识的核心是道德思维能力
道德情感调节着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第22题:
道德法律化,主要是指通过立法将社会中存在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并使之具备法律效力的过程
当道德义务不足以抵制危害社会的行为时,立法应适时介入,在一定范围内用法律来吸收与接纳道德,将道德义务提升为法律义务
道德法律化不可能将所有的道德上升为法律,因为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在许多时候意味着公民义务的扩张,如果道德义务法律化的范围超出了民众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导致道德义务泛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是通过法律规制道德行为,说明道德已无力规制社会秩序
第23题:
警察道德标准化
警察道德程序化
警察道德法律化
警察道德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