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人之心,于向其臻?
第1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第2题: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第3题:
“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于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这是史上第一个悼念屈子的人的作品,他是谁?
第4题:
有友人问,世尊于往昔因中修行时,尝舍身饲虎,慈悲精神固然钦仰,但虎乃食人之兽,何如听他饿死,于众生中既除一害物,又可减少其作恶之罪,且其饿死乃其平日作恶之报,似不足堪以救之。学人愚痴,当时仅以佛家物我一体之圣人境地及慈悲之义,向彼释之,此外即不知答彼,是故彼疑犹未释故乞指示!
第5题: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不忍人之心”包括“四心”,其中属于“仁之端”的是()。
第6题:
翻译:彼其忠实诚信于士大夫也。
第7题:
孟子论证了(),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第8题:
彼人之心,于向其臻?
第9题:
第10题: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道德经》
第11题: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蝃蝀》)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其言有章。(《都人士》)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君子于役》)
第12题:
儒家
墨家
法家
道家
第13题:
早在春秋时代,儒家思想家就提出,有无(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A.感动之情
B.报恩之情
C.羞恶之心
D.孝敬之心
第14题:
《诗经》中“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指“触物兴词”。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
A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蝃蝀》)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C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其言有章。(《都人士》)
D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君子于役》)
第15题:
人皆有四心,以下哪一项不包括在内:()
第16题:
宇宙可臻其极,()不知其穷。
第17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第18题:
解释下列各加“ ”的词的意义。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第19题:
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 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第20题:
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 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材料1、2的共同缺陷。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吉礼
凶礼
军礼
嘉礼
第24题: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