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
第1题:
第2题: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喻。
A对
B错
第3题:
捻连,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语境关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用到乙事物上面。
第4题: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词语叫()。
第5题:
比喻与比拟,()。
第6题: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
第7题:
辩证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表现在()
第8题:
()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顺势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乙事物。
第9题:
换义
别解
易色
飞白
第10题:
都是把甲事物“喻”作乙事物
都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
是两种没有相似点的辞格
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第11题:
顶真
仿词
双关
拈连
第12题: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名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形容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把适用于人或其他物的动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事物
让“物”间接作为“人”说话
第13题:
第14题:
利用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式叫()。
比喻
【考点】辞格(一)
第15题:
构成拟人的方式不包括()。
第16题: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喻。
第17题:
拈和仿词不同:拈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移用到乙事物上,是词语的();仿词则是在现成词语的基础上更换其中的词或语素,是词语的()。
第18题: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
第19题:
()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将原来表示甲概念的词语巧妙地缓过来表示乙概念。
第20题:
移觉
移就
仿拟
拈连
第21题: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