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A、量的准则B、方式准则C、关系准则

题目

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量的准则
  • B、方式准则
  • C、关系准则

相似考题
更多“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属于附条件的合同是( )

    A.甲对乙说,如果我的房子卖给丙,就租给你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支付你四年的学费

    C.父母对儿子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继承我的财产

    D.甲对乙说,如果你把这辆自行车偷来,我会以两倍的价格购买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甲听说乙有一祖传玉石,遂前往询价,甲问:你多少钱卖?乙说:你出多少钱?甲问:15 万元卖不卖?乙说:20 万元可以马上拿走。甲未置可否。三天后,甲携款20 万元前来购买,乙说:25 万元才能卖。对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乙说“你出多少钱”属于要约
    B.乙说“20 万元可以马上拿走”属于要约邀请
    C.甲携款 20 万元前来购买时合同成立
    D.乙说“25 万元才能卖”属于要约

    答案:D
    解析:
    乙说“你出多少钱”属于要约邀请,因为此句话是乙向甲作出的希望甲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内容不是具体确定的,A项错误。乙说“20万元可以马上拿走”属于要约,因为内容具体确定,包括了拟订立合同的必备条款,且表明经甲承诺,乙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B项错误。乙的要约是“20万元可以马上拿走”,履行期限是“马上”,根基《合同法》第23条的规定,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是甲未置可否,三天后前来购买,相当于对履行期限进行了变更,是对要约的实质性更改,因此甲的行为不是承诺,而是新的要约,不能导致合同成立,C项错误。甲携款20万元前来购买是新的要约,表明甲愿意20万元购买该玉石。但是乙说“25万元才能卖”,即对甲的要约进行了实质性更改,不是承诺,是新的要约,D项正确。

  • 第3题:

    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正确答案: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 第4题:

    一天,甲对乙说:“我和你的关系好过我和丙关系的3倍。”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不对,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关关系,相关程度有强弱之别,无倍数之分。

  • 第5题:

    甲说若减振器失效会造成悬架发生刚性碰撞,乙说会使轮胎异常磨损,你认为()。

    • A、甲对
    • B、乙对
    • C、都对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分析下列议论是否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如果不符合,请指出其违反了哪个规律,犯有什么错误? 1、甲问乙:“你是哪个系的,是法律系还是中文系的?”乙答:“我都不是”。  2、法国有个小饭店为了招揽生意,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从明天起,吃饭不收钱。”第二天,有人去吃饭。吃过饭后,店主人来收钱了。吃饭的人说:“你的字条上不是说不收钱吗?”店主人说:“是从‘明天起’啊”。


    正确答案: 1、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没有错误。
    2、不符合,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

  • 第7题:

    单选题
    学生甲说活塞环折断将会引起活塞销响,乙说将会引起活塞环响,你认为()。
    A

    甲对

    B

    乙对

    C

    都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发现水管破裂,甲说将造成冷却液消耗异常,乙说将造成冷却系温度过高,你认为()。
    A

    甲对

    B

    乙对

    C

    都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

    量的准则

    B

    方式准则

    C

    关系准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为什么?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竟然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乙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究竟谁自勺话不合逻辑?

    正确答案: 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甲的话不合逻辑,乙的话是合乎逻辑。甲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必然肯定判断,活说得太绝对,不恰当。因此乙指出“你这话不对。,’这是对甲的必然肯定判断的否定,即:“并非你明年——‘定能考上研究生。”它等值于“你明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甲6勺第二句.话理解为“,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这等值寸:“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从而歪曲了乙的话,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因此乙又指出“这话也不对。”对甲的第二句话又给予否定,由于甲的两句话一为必然肯定判断厂—为必然否定判断,二者为反对-关系,不能同真,甲同时给予肯定,所以,r¨又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误,但两者都可以同假,乙都给予否定,是正确的,并不违反排中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两个好友在路上相遇。于是互相攀谈起来。甲对乙说:“我记得你有三个女儿,他们现在多大了?”乙说:“他们的乘积是36,他们的年龄恰好是今天的日期,也就是13。”“嘿,伙计,你还没告诉我你女儿的年龄呢。”“哦,是吗?我的小女儿是红头发的。”乙说。“那我知道你三个女儿多大了。”甲答道。你知道乙三个女儿的年龄吗?

    正确答案: 首先将36因式分解,可以得到1,2,3,4,6,9,12,18这几个数,经过加和得到1+1+36=38;1+2+18=21;1+3+12=16;1+4+9=141+6+6=13;2+2+9=13;2+3+6=11;3+3+4=10这几个式子,由于他们相遇的日期是13号,所以符合条件的有两个式子,1+6+6=13、2+2+9=13,答案仍然未知,但由于乙后来说他的小女儿是红头发,所以答案是1+6+6=13,因为一岁的孩子头发是红色的。乙的三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1,6,6。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一天,甲对乙说:“我和你的关系好过我和丙关系的3倍。”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关关系,相关程度有强弱之别,无倍数之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甲对乙说:“当我像你一样大的时候,你才5岁。”乙对甲说:“当我像你一样大的时候,你将56岁。”甲现在多少岁

    A.37
    B.38
    C.39
    D.40

    答案:C
    解析:
    设甲比乙大n岁,则乙现在的年龄为(n+5)岁,甲现在(56-n)岁,(56-n)-(n+5)=n,解得n=17,所以甲现在为56-17=39岁。

  • 第14题:

    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为什么?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竟然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乙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究竟谁自勺话不合逻辑?


    正确答案: 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甲的话不合逻辑,乙的话是合乎逻辑。甲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必然肯定判断,活说得太绝对,不恰当。因此乙指出“你这话不对。,’这是对甲的必然肯定判断的否定,即:“并非你明年——‘定能考上研究生。”它等值于“你明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甲6勺第二句.话理解为“,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这等值寸:“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从而歪曲了乙的话,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因此乙又指出“这话也不对。”对甲的第二句话又给予否定,由于甲的两句话一为必然肯定判断厂—为必然否定判断,二者为反对-关系,不能同真,甲同时给予肯定,所以,r¨又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误,但两者都可以同假,乙都给予否定,是正确的,并不违反排中律。

  • 第15题:

    甲问乙:“你明天的飞机几点起飞?”乙说:“大概是明天上午吧。”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质的准则
    • B、方式准则
    • C、量的准则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发现水管破裂,甲说将造成冷却液消耗异常,乙说将造成冷却系温度过高,你认为()。

    • A、甲对
    • B、乙对
    • C、都对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学生甲说活塞环折断将会引起活塞销响,乙说将会引起活塞环响,你认为()。

    • A、甲对
    • B、乙对
    • C、都对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位发生一个突发事件,记者来到现场,但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甲说我不知道,你问领导;乙说这不归我管;丙说无可奉告。请评价下这三个人,并说说你会怎么办。


    正确答案: 1.对于甲乙丙的评价:
    甲同志面对工作有一定的消极性。也许确实不知道,但是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就是面对单位的形象,这时在回复记者时应当以专业的口吻,说清楚这不属于我的工作范围,具体情况及来龙去脉并不了解,稍后单位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回答记者的问题。
    乙同志面对工作有推诿之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单位突发事件不属于乙来管是正常的,但是必须要马上上报领导,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面对记者也应该说明根据领导安排简要说明情况,维护单位形象。
    丙同志存对记者在态度问题。无可奉告冷冰冰的四个字不仅是阻断了与记者的沟通,更阻断了单位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损害的是单位的形象。如果是因为单位的保密程序而无可奉告,也应该向记者说明原因。
    2.我会怎么做。
    如果面对记者来到现场的情况:
    我会在记者到来之前,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原委汇报领导,听从领导的指示。
    根据领导指示与同事协作,共同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具体的问题。
    记者到来之后,按照程序接待记者,并且根据保密条例,把可以公开的信息如实向记者说明情况。
    在征求领导同意后,在单位的网站上主动公开信息,打造阳光政务,避免社会质疑。

  • 第19题:

    单选题
    甲、乙、丙、丁、戊要么是女足运动员,要么是女排运动员。她们相互知道各自的身份,但其他人却不知道。一次联欢会上,她们请大家推理。甲对乙说:“你是女排队员。”乙对丙说:“你和丁都是女排队员。”丙对丁说:“你和乙都是女足队员。”丁对戊说:“你和乙都是女排队员。”戊对甲说:“你和丙都不是女排队员。”如果规定同一个队的人之间说真话,不同队的人之间说假话,那么下面哪项必为真?(  )
    A

    甲说真话,女排队员是甲、乙、丁

    B

    甲说真话,女排队员是甲、乙、丙

    C

    丙说真话,女排队员是丙、丁、戊

    D

    丁说假话,女排队员是甲、丙、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无论甲对乙说的话是真是假,都可推出甲是女排队员。进而可推出戊对甲说的话为假,戊是女足队员;则丁对戊说的话为假,丁是女排队员;丙对丁说的话为假,则丙是女足队员;乙对丙说的话为假,则乙是女排队员。故女排队员是甲、乙、丁,甲对乙说的话为真。因此A项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正确答案: 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甲问乙:“你明天的飞机几点起飞?”乙说:“大概是明天上午吧。”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A

    质的准则

    B

    方式准则

    C

    量的准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议论是否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如果不符合,请指出其违反了哪个规律,犯有什么错误? 1、甲问乙:“你是哪个系的,是法律系还是中文系的?”乙答:“我都不是”。  2、法国有个小饭店为了招揽生意,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从明天起,吃饭不收钱。”第二天,有人去吃饭。吃过饭后,店主人来收钱了。吃饭的人说:“你的字条上不是说不收钱吗?”店主人说:“是从‘明天起’啊”。

    正确答案: 1、符合逻辑的基本规律,没有错误。
    2、不符合,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甲说若减振器失效会造成悬架发生刚性碰撞,乙说会使轮胎异常磨损,你认为()。
    A

    甲对

    B

    乙对

    C

    都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