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第1题:
某人看到大家纷纷为灾区捐款,怕不捐对自己影响不好而捐出一些钱,这种行为属于()
A、助人行为
B、利他行为
C、紧急情况下助人行为
D、非紧急情况下助人行为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比自己单独完成的效率低,这表明他人在场()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第5题:
助人者的心境一般不会影响其发生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第6题:
助人行为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第7题: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第8题:
社会抑制
旁观者效应
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
第9题:
长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暂时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抑制人们的助人动机
使人在下一次的助人行为中索取更高报酬
第10题:
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他们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环境条件
天气情况
时间压力
他人的存在
第13题:
助人和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们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第14题:
第15题:
试论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一般说来,与坏心境相比,一个人在心境好的时候更可能帮助人;
2、同情和内疚。由自己引起损害的,产生了内疚,往往会增加利他行为,但在仅仅看到另一个人受到了损害,于是产生了同情,同样会增加利他行为;
3、责任和承诺。个体觉得负有责任和做出过承诺会影响利他行为;
4、个性。有两种个性特点与利他行为有关。这两种个性特点是赞同的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有着强烈赞同需要的人,会比这刚面需要弱的人更可能提供帮助,并且这种个别差异在有行为目击者时更为明显。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人们队应该在生活中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的一种信念。世界是公正的,总是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总是报应不爽的。
略
第16题:
如何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呢?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告诉公众那些可能会阻碍助人行为的()。
第17题:
巴特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用钱来奖励人的助人行为,结果会()
第18题:
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第19题:
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第20题:
越少
越难预测
越多
越迅速增加
第21题:
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第22题:
会产生社会助长
会产生社会抑制
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对其会产生激起
第23题:
越少
越多
越难预测
迅速增加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