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的核心是()
第1题:
人职匹配理论是()提出的。
A、帕森斯
B、霍兰德
C、霍桑
D、彼得•德鲁克
第2题:
1908年,()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中》首次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
第3题:
对职业指导涵义的理解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协助求职者选择职业。这种理解建立于职业指导先驱弗兰克·帕森斯提出的()的基础上。
第4题:
简述帕森斯教授在人职匹配理论中提出的职业决策三步骤。
第5题:
根据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好工作就是适合自己的、人职匹配的工作。
第6题: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理论是()
第7题: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的目的是达到人职匹配
第8题:
人—职匹配理论
择业动机理论
职业性向理论
职业锚理论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第11题:
人机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
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职匹配
第12题:
第13题:
述帕森斯、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
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于1909年在其著作中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人都有职业选择的机会,而职业选择的焦点就是人与职业相匹配,即寻找与自己特性相一致的职业。由此,他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1、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气质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个人特征。
2、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获得有关的职业信息。
3、上述两个因素的平衡,即在了解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个人特点又可获得的职业。由以上可见,注重个人差异与职业信息的搜集与利用是该理论的基本特点,实现人职匹配是该理论的核心。
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于1959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他将人格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地将职业分为六种类型。职业选择取决于人格与职业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相重合的职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个体容易感到内在的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其理论主要是通过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来说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问题的。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与帕森斯关于职业指导“三要素”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运用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对个人人格类型的分析与评定。
略
第14题:
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最早提出的职业选择理论是()
第15题:
弗兰克·帕森斯的特性—因素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人(特性)与职业(因素)之间不匹配的矛盾的解决而建立的,因此该理论又称为()。
第16题:
美国波斯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把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为()。
第17题:
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18题:
人与职业相匹配理论的提出者是()
第19题:
性格匹配
人格匹配
条件匹配
特质匹配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斯金纳
巴甫洛夫
霍兰德
帕森斯
第22题:
职业发展理论
人职匹配论
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人格-环境匹配理论
第23题: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