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颁布的18种《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特点是()
第1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
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
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①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
③提倡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鼓励伙伴合作学习。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教育资源取之不尽,教育环境得天独厚。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略
第2题: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和()的统一。
工具性;人文性
略
第3题: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4题:
根据我国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包括哪8个分目标?
第5题:
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6题: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第7题:
(),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数与代数
实践与综合应用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包括:()。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略
第14题:
论述我国现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略
第15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于()年,并迅速进行实验推广。
第16题:
()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各门学科的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17题: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第18题:
我们学习并使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
第19题:
第20题:
2000年7月
2000年11月
2001年7月
2001年11月
第21题:
1978
2000
2001
2002
第22题:
第23题: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