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教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把”字句,还记得怎样指挥搬家公司搬家吗?“把沙发放 在客厅中间。”“把碗筷放在厨房里。”“把金鱼放在阳台上。” 学生:记得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被”字句,“把书打开”也可以说“书被打开了”。 …… (教师讲解“被”字句) 教师:“把”字句可以变成“被”字句,我说“把”字句。你们说“被”字句。我刚才 把茶杯打破了。 学生:①茶杯被我刚才打破了。 教师:不对,应该说“茶杯刚才被我打破了”,现在你们说“被”字句,我说“把”字 句。 学生:这件事突然被他知道了,我觉得很奇怪。 教师:…… 该教师在介绍本课“被”字句之前,先总结已学过的“把”字句,关于这种教学行为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第4题:
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称为()。
第5题:
以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记录: 今天要学习新课,首先对上一课进行复习。接着,在开始新课的学习之前,我请班上美术好的小明画了一条鱼,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小兰对鱼做了简单的描述,小刚的基础不太好,我在课前让他先行复习,所以他也能听得懂跟得上。由此,三种类型的学生都初步掌握了新课的基础学习,算是个好的开始。 问题: 请对这位教师的反思找出理论依据,并说明对教育的启示。
第6题:
在课堂中。教师在学生学习完后,让学生自己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这是()。
第7题:
新授课
复习课
测验课
练习课
第8题:
这堂语文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第9题:
第10题: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11题:
这堂语文课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第12题: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经济功能
文化功能
第13题:
第14题:
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
第15题:
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飘起的雪花吸引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过程为赏雪、说雪、戏雪、写雪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
第16题: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针对将要传递的新课内容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属于()。
第17题:
巩固技能的主要手段是()。
第18题: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进行有关教学的谈话,这是()
第19题:
这堂语文课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第20题:
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第21题:
新授课
复习课
考核课
综合课
第22题:
预习型作业
巩固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
综合型作业
第23题:
巩固性谈话
自发性谈话
指导性谈话
接交性谈话
第24题: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
教师细心讲解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复习
学生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