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具有强烈的()特征。
第1题:
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公民德性,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救助民众困难首先应该是公共救济,完备的社会保障网最大程度地把弱者的生存保障纳入其中——不过再完美的公共救济总会有漏洞,所以需要民间的道德自治,即社会自发的救助机制来消化困境。 最能概括本段文字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
A.健康的社会对公民的德性有很高的要求
B.救助民众困难首先应该是公共救济
C.健康的社会,需要将公共救济与民间道德自治结合起来
D.用社会自发的救助机制来消化困境,对健康社会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其他选项都过于片面。c项更完整确切。
第2题:
从保障性来看,保障可靠性最差的是( )
A.社会保障
B.政府救济
C.民间救济
D.商业保险
第3题:
第4题:
我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救济的形式主要包括()
A家庭救济
B同乡救济
C行会救济
D宗教救济
第5题:
简述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区别
第6题:
社会救济(社会救助)
第7题:
社会救助与往昔的社会救济有何不同?
第8题:
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有()
第9题:
社会救济与商业保险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地说,提供社会救济的主体是:()
第10题:
自然性
自动性
自主性
自发性
第11题:
自我救助
民间救助
官方救助
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第12题:
第13题:
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公民德性,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救助民众困难首先应该是公共救济,完备的社会保障网最大程度地把弱者的生存保障纳入其中——不过再完美的公共救济总会有漏洞,所以需要民间的道德自治,即社会自发的救助机制来消化困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健康的社会对公民的德性有很高的要求
B.救助民众困难的首先应该是公共救济
C.健康的社会,需要将公共救济与民间道德自治结合起来
D.社会自发的救助机制来消化困境,对健康社会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17题:
抓好特殊救助脱贫。()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积极实施临时救助、灾害救助、残疾人救助、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加快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特殊救助能力。
第18题:
中国古代的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具有强烈的()特征。
第19题:
社会保障的形式包括()。
第20题:
公共救济大范围的疏漏导致了对民间道德资源的过度开发,本应是辅助性的爱心救助,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道德驱使,过度开发对社会道德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此题可推出的最主要的信息是()。
第21题:
从保障性来看,保障可靠性最差的是()。
第22题:
第23题:
民间或社会
企业
保险公司
指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