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题目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考题
更多“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混凝土蜂窝麻面检验,根据质量标准规定:每块混凝土板每个侧面蜂窝麻面面积不超过()。

    • A、2%
    • B、4%
    • C、6%
    • D、8%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有:蜂窝、麻面、孔洞、()、夹层等。


    正确答案:露筋

  • 第3题:

    属于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是()。

    • A、裂缝
    • B、蜂窝
    • C、强度不足
    • D、麻面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混凝土泌水是指粗集料下沉,砂浆上浮,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麻面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③、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④、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的措施:
    ①、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②、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 第6题:

    某些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经分析评估,该部位采用加固处理,不会影响其使用及外观。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问答题
    分析混凝土产生麻面缺陷的原因及补救方法?

    正确答案: 原因:模板湿润不够,支架不严,捣固是发生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以及捣固后没有很好养护。
    补救方法:用钢丝刷将表面疏松处刷净,用清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1:2水泥砂浆抹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该混凝土缺陷现象称为()。
    A

    麻面

    B

    蜂窝

    C

    夹渣

    D

    孔洞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分析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原因?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
    A

    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时间短、局部漏振

    B

    用水量过大

    C

    模板漏浆

    D

    砂率偏高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麻面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③、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④、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的措施:
    ①、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②、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蜂窝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的措施:
    ①、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②、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混凝土离析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
    (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混凝土离板。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置。
    (3)浇筑过程中过振。
    2.防治措施:
    (1)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m,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 第14题:

    分析混凝土产生麻面缺陷的原因及补救方法?


    正确答案: 原因:模板湿润不够,支架不严,捣固是发生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以及捣固后没有很好养护。
    补救方法:用钢丝刷将表面疏松处刷净,用清水冲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1:2水泥砂浆抹平。

  • 第15题:

    混凝土有小蜂窝麻面时,一般不需要处理。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砼产生麻面、露筋、蜂窝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1)麻面:麻面是指砼构件表面上呈现无数小凹点,而无钢筋暴露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模板的湿润不够,捣固时发生漏浆,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以及振捣后没有很好养护。模板不光滑,隔离剂涂刷不匀也容易造成麻面。
    (2)露筋:露筋是钢筋暴露在砼表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浇捣时垫块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以致砼保护层不够所造成的,有时也会因砼振捣不密实,石子粒径偏大、砼流动性太差,以及模板湿润不够或吸水过多造成的掉角而露筋。
    (3)蜂窝:蜂窝是指砼构件中形成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材料配合比不准确,搅拌不匀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浇灌方法不当或捣固不足以及模板产生严重露浆等。

  • 第17题: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蜂窝产生的现象、原因和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的措施:
    ①、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②、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 第18题: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

    • A、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时间短、局部漏振
    • B、用水量过大
    • C、模板漏浆
    • D、砂率偏高

    正确答案:A,C

  • 第19题:

    问答题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时间短、局部漏振;
    (2)模板漏浆。
    2.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插入式及附着式振动器不宜超过300mm。
    (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一)气孔的形成:焊缝中产生气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温时金属溶解了许多气体,如氢气、氧气;另外在进行冶金反应时又产生了相当多的气孔,如一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气体在焊缝凝固过程中来不及逸出而残留在焊缝中,就会形成气孔。产生气孔的过程是由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阶段所组成的,及气孔的生核、长大和上浮
    (二)防治措施
    (1)消除气体的来源
    A.加强焊接区保护,焊接过程中不能破坏正常的防护条件
    B.对焊接材料进行防潮与保护
    C.采取适当的表面清理方法,清除工件及焊丝表面的氧化膜、铁锈及油污等
    (2)正确选用焊接材料
    A.适当调整熔渣的氧化性
    B.焊接有色金属时,在Ar中添加氧化性气体CO2或O2
    C.CO2焊时,必须充分脱氧,即使是焊接低碳钢,也必须采用合金钢焊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腰麻后发生头痛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头痛多因穿刺针太粗,脑脊膜留有较大针孔,使脑脊液流失,颅内压降低所致.防治措施:选用细针穿刺,术中术后给予足量补液,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头痛发生后以平卧休息为主,必要时用针灸或止痛泵,重者可用0.9%生理盐水、5%葡萄糖、右旋糖酐15~30ml注入硬膜外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混凝土蜂窝麻面检验,根据质量标准规定:每块混凝土板每个侧面蜂窝麻面面积不超过()。
    A

    2%

    B

    4%

    C

    6%

    D

    8%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混凝土离析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
    (1)集料级配不合格引起混凝土离板。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而未设置减速装置。
    (3)浇筑过程中过振。
    2.防治措施:
    (1)采用级配合格的集料。
    (2)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串筒、溜槽或振动溜槽等设施,且串筒出料口下面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m,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振捣时,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即可,不得超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