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暗挖段施工二次衬砌采用早强技术浇筑7d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A、70%B、75%C、80%D、85%”相关问题
  • 第1题:

    采用后张法施工,如设计无规定,张拉预应力筋时,要求混凝土的强度至少要达到设计规定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 )。

    A.85%
    B.80%
    C.75%
    D.70%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张拉预应力钢筋时,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应不低于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的75%。

  • 第2题:

    分节制作沉井,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 )%后,方可拆除模板或浇筑后一节混凝土。

    A.65
    B.75
    C.85
    D.95

    答案:B
    解析:
    分节制作沉井,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75%后,方可拆除模板或浇筑后一节混凝土。

  • 第3题:

    早拆模板技术是指当混凝土浇筑3~4d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以上时,可敲击早拆柱头,提前拆除横楞和模板。


    A.50%

    B.60%

    C.70%

    D.75%

    答案:A
    解析:
    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应选A项。 早拆模技术是指支撑系统和模板能够分离,当混凝土浇筑3~4d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可敲击早拆柱头。

  • 第4题:

    进行桥面防水层施工前,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以上。

    A.75%
    B.80%
    C.85%
    D.70%

    答案:B
    解析:
    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

  • 第5题:

    顶拱混凝土衬砌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

    A、70%
    B、75%
    C、80%
    D、85%

    答案:B
    解析:
    顶拱混凝土衬砌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

  • 第6题:

    先张法施工中,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时,方可放松预应力筋。

    A.70%
    B.75%
    C.80%
    D.85%

    答案:B
    解析:
    先张法是在浇筑混凝土构件之前,张拉预应力筋,将其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构件,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一般不低于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75%),并使预应力筋混凝土间有足够黏结力时,放松预应力,预应力筋弹性回缩,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间的黏结,对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

  • 第7题:

    后张法施工预应力筋张拉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 A、70
    • B、75
    • C、80
    • D、85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后张法施工时,浇筑构件混凝土的同时先预留孔道,待构件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多少后,方可张拉钢筋?()

    • A、50%
    • B、60%
    • C、75%
    • D、80%

    正确答案:C

  • 第9题:

    二次衬砌施工后应利用预留的注浆管(孔)对拱顶部位进行回填注浆。回填注浆应在二次衬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后进行

    • A、70
    • B、75
    • C、90
    • D、100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进行防水层施工前,基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以上。

    • A、75%
    • B、80%
    • C、85%
    • D、90%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二次衬砌施工后应利用预留的注浆管(孔)对拱顶部位进行回填注浆。回填注浆应在二次衬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后进行
    A

    70

    B

    75

    C

    90

    D

    100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暗挖段施工二次衬砌采用早强技术浇筑7d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A

    70%

    B

    75%

    C

    80%

    D

    85%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次衬砌拆模时间应据结构断面形式及混凝土达到的强度确定;矩形断面,侧墙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A. 70% B. 75%
    C. 80% D. 100%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二次衬砌拆模时间应据结构断面形式及混凝土达到的强度确定;矩形断面,侧墙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A、 70%
    B、 75%
    C、 80%
    D、 100%

    答案:A
    解析:
    2018新教材P243 ,5 拆模时间:应根据结构断面形式及混凝土达到的强度确定;矩形断面,侧墙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顶板应达到100%。

  • 第15题: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中,分段现浇混凝土拱圈,间隔槽混凝土应待拱圈分段浇筑后,其强度达到( )设计强度,接合面按施工处理后,由拱脚向拱顶对称进行浇筑。

    A.50%
    B.60%
    C.70%
    D.75%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钢筋(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间隔槽混凝土应待拱圈分段浇筑后,其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接合面按施工处理后,由拱脚向拱顶对称进行浇筑。教材P88。

  • 第16题: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中,分段现浇混凝土拱圈,间隔槽混凝土应待拱圈分段浇筑后,其强度达到( )设计强度,接合面按施工缝处理后,由拱脚向拱顶对称进行浇筑。
    A、50%
    B、60%
    C、70%
    D、75%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浇拱桥施工。间隔槽混凝土应待拱圈分段浇筑后,其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接合面按施工缝处理后,由拱脚向拱顶对称进行浇筑。参见教材P80。

  • 第17题:

    以下关于隧道混凝土衬砌施工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浇筑混凝土时,基础、拱、墙应一次连续浇筑,或采用先拱后墙法浇筑。
    B.当混凝土衬和厚度不够时,可采用注浆法补足。
    C.拱混凝土应整幅一次浇筑,不得左右半幅分次浇筑。
    D.仰拱填充应在仰拱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施工,或与仰拱混凝土一次浇筑。
    E.仰拱填充和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允许车辆通行。

    答案:C,E
    解析:
    (1)混凝土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应确保混凝土在运送中不产生离析、撒落及混入杂物。(2)应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并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控制在5~32℃范围内。(3)混凝土浇筑前,与混凝土直接接触的喷射混凝土或防水层表面应洒水润湿。(4)浇筑混凝土时,基础、拱、墙应一次连续浇筑,不得先浇基础和矮边墙。(5)采用拼装模板施工时,不得采用先拱后墙浇筑。(6)混凝土浇筑应振捣密实,特别要注意折角部位、钢筋密度大的部位和拱顶部位的振捣,混凝土振捣时不得损坏防水层。

  • 第18题:

    斜井明挖段混凝土浇筑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以上时可进行回填。

    A.40%
    B.50%
    C.60%
    D.70%

    答案:D
    解析:
    2020版教材页码P125-130
    斜井明挖段混凝土浇筑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可进行回填,回填材料按设计要求办理。

  • 第19题:

    采用重叠法生产构件时,应待下层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后,才准浇筑上层构件的混凝土。

    • A、75%
    • B、85%
    • C、95%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水泥混凝土面板施工中,混凝土养护强度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

    • A、80%
    • B、70%
    • C、75%
    • D、85%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梁安装时,盖梁就位确认合格固定后,浇筑接头混凝土。接头混凝土达到( )后,方可卸除临时固定设施。

    • A、设计强度
    • B、设计强度90%
    • C、设计强度80%
    • D、设计强度75%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预应力构件安装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要达到设计强度的要求的()以上

    • A、70%
    • B、75%
    • C、80%
    • D、85%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单选题
    二次衬砌拆模时间应据结构断面形式及混凝土达到的强度确定;矩形断面,侧墙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
    A

    70%

    B

    75%

    C

    80%

    D

    100%


    正确答案: 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