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第1题:
请以拙政园和网师园为例,讲解苏州园林理水的特点。
第2题:
科学需要怀疑,所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所压倒。”
第3题:
为温州题词“数学家之乡”的国际数学大师是(),他还曾荣获沃尔夫大奖。
第4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所压倒”。()
第5题: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第6题: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第7题: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第8题:
苏步青
陈景润
华罗庚
第9题: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第10题:
第11题:
陈景润
华罗庚
钱学森
第12题:
陈省身
陈景润
华罗庚
第13题: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第14题:
一支白色的粉笔,无论是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他知觉为白色粉笔,这种知觉特性属于()
第15题: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猜想”被我国哪个数学家证明了"1+2"成立()
第16题:
下列作者中属我国现当代著名数学家的是()
第17题: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第18题:
以“粉笔”为例,说明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
第19题:
整体性
恒常性
解释性
选择性
第20题:
茅以升
竺可桢
华罗庚
钱学森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