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结构组成:中耳内为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并由肌肉相连组成听骨链;咽鼓管由部分硬骨、部分软骨和纤维所构成,并带有黏膜皱折,从中耳鼓室向下、前、内延伸至鼻咽部。
传音功能:听骨链结构是:锤骨柄附着于鼓膜上,锤骨头附在砧骨上,砧骨又附在镫骨上。声波撞击骨膜,引起锤骨柄和整个听骨链的震动。听骨链的杠杆结构使得震动传递过程中增加。之后镫骨再与卵圆窗作用,进行内耳的传递。
更多“简述中耳的结构组成及其传音功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是()。

    • A、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 B、传音作用
    • C、引流作用
    • D、防声作用
    • E、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

    正确答案:A,C,D,E

  • 第2题:

    简述牵引网的组成及其结构。


    正确答案: (1)定义:牵引网由馈电线、接触网、轨道和回流线组成。接触网是牵引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车上的受电器通过与它可靠地直接滑动接触不断取得电能,以保持电动车组的正常运行。接触网按其结构可分为接触轨式和架空式两种。
    (2)1.接触轨式是沿走行轨道一侧平行铺设第三轨,电动车组从侧面伸出受电器接触靴与其滑动接触而取得电能;
    2.架空式接触网是:架设在走行轨道上部的接触导线和承力索系统。

  • 第3题:

    与中耳的传音功能有关的是()。

    • A、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
    • B、中耳内的肌肉
    • C、两者均有关
    • D、两者均无关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正确答案:中耳是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及咽鼓管等结构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尤为重要。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声波经鼓膜到卵圆窗传递途径之所以传递效能高,是因为声波振动经这一传递系统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中耳增压效应与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的结构及功能有关。鼓膜的特有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能够将声音如实地传导,能够与声波同始同终,很少有残余振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于鼓膜,镫骨板与卵圆窗相接,三块听小骨形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两臂长度之比为1.3﹕1。该杠杆系统的支点刚好是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高。当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时,振动幅度减小,但压强增大1.3倍。另外,鼓膜振动面积大于卵圆窗的振动面积,约相差17.2倍。因此,经听骨链的传递,声波从鼓膜到卵圆窗总增压为22.4倍(17×1.3)。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从而调节中耳内压力使鼓膜处于正常状态,进而保持听骨链正常的增压作用。

  • 第5题:

    简述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组成。


    正确答案: 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都采用二级计算机控制,第一级为主控制级,第二级为伺服控制级,
    控制系统中主控制级和伺服控制级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1)主控制级,主控制级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操作和工业机器人之间的信息通道,传递作业指令和参数,反馈工作状态,完成作业所需的各种计算,建立与伺服控制级之间的接口。
    它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1)主控制计算机,
    2)主控制软件,
    3)外围设备。
    (2)伺服控制级,伺服控制级由一组伺服控制系统组成,每一个伺服控制系统分别驱动操作机的一个关节。关节运动参数来自主控制级的输出。
    主要组成部分有:
    1)伺服驱动器,
    2)伺服控制器。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

    正确答案: 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
    (1)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断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断称为环。
    (2)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
    (3)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
    (4)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
    (5)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
    (6)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着tRNA分子大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组成。

    正确答案: 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都采用二级计算机控制,第一级为主控制级,第二级为伺服控制级,
    控制系统中主控制级和伺服控制级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1)主控制级,主控制级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操作和工业机器人之间的信息通道,传递作业指令和参数,反馈工作状态,完成作业所需的各种计算,建立与伺服控制级之间的接口。
    它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1)主控制计算机,
    2)主控制软件,
    3)外围设备。
    (2)伺服控制级,伺服控制级由一组伺服控制系统组成,每一个伺服控制系统分别驱动操作机的一个关节。关节运动参数来自主控制级的输出。
    主要组成部分有:
    1)伺服驱动器,
    2)伺服控制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正确答案: 核被膜包括外核膜、核周间隙、内核膜和核纤层。
    核被膜的功能如下。
    ① 核被膜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DNA的复制转录和加工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
    ② 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中耳鼓室六个壁的组成和内含结构。

    正确答案: 鼓室的上壁为鼓室盖,
    下壁为颈静脉壁,
    前壁为颈动脉壁,
    后壁为乳突壁,
    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
    内侧壁为迷路壁,有面神经。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音效应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而不失真地传递到内耳的淋巴。
    产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5mm2)与前庭窗膜面积(3.2mm2)之比约为17∶1,当听骨链传递的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前庭窗膜上的压强增大17倍。
    ②听骨链杠杆长臂(锤骨柄)与短臂(砧骨长脚)长度之比约为1.3∶1,其短臂一侧压强增大1.3倍。     
    结果:声波通过听骨链的有效传递,其增压效应(压强↑)达到22倍(17×1.3≈22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与中耳的传音功能有关的是()。
    A

    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

    B

    中耳内的肌肉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简述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正确答案:核被膜包括外核膜、核周间隙、内核膜和核纤层。
    核被膜的功能如下。
    ① 核被膜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DNA的复制转录和加工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
    ② 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 第13题:

    声导抗测试是通过测量中耳传音机构的声阻抗--导纳来评估内耳和脑干听径路功能的方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


    正确答案: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其结构特征为:
    (1)tRNA的二级结构由四臂、四环组成。已配对的片断称为臂,未配对的片断称为环。
    (2)叶柄是氨基酸臂。其上含有CCA-OH3’,此结构是接受氨基酸的位置。
    (3)氨基酸臂对面是反密码子环。在它的中部含有三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识别。
    (4)左环是二氢尿嘧啶环(D环),它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结合有关。
    (5)右环是假尿嘧啶环(TψC环),它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
    (6)在反密码子与假尿嘧啶环之间的是可变环,它的大小决定着tRNA分子大小。

  • 第15题: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音效应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而不失真地传递到内耳的淋巴。
    产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5mm2)与前庭窗膜面积(3.2mm2)之比约为17∶1,当听骨链传递的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前庭窗膜上的压强增大17倍。
    ②听骨链杠杆长臂(锤骨柄)与短臂(砧骨长脚)长度之比约为1.3∶1,其短臂一侧压强增大1.3倍。     
    结果:声波通过听骨链的有效传递,其增压效应(压强↑)达到22倍(17×1.3≈22倍)。

  • 第16题:

    多选题
    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是()
    A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B

    传音作用

    C

    引流作用

    D

    防声作用

    E

    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中耳的结构组成及其传音功能。

    正确答案: 结构组成:中耳内为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并由肌肉相连组成听骨链;咽鼓管由部分硬骨、部分软骨和纤维所构成,并带有黏膜皱折,从中耳鼓室向下、前、内延伸至鼻咽部。
    传音功能:听骨链结构是:锤骨柄附着于鼓膜上,锤骨头附在砧骨上,砧骨又附在镫骨上。声波撞击骨膜,引起锤骨柄和整个听骨链的震动。听骨链的杠杆结构使得震动传递过程中增加。之后镫骨再与卵圆窗作用,进行内耳的传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填空题
    中耳的阻抗匹配作用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音装置来完成,主要通过下列3种机制: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鼓膜与镫骨足板面积的差别、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喇叭形状产生的杠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中耳是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及咽鼓管等结构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尤为重要。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声波经鼓膜到卵圆窗传递途径之所以传递效能高,是因为声波振动经这一传递系统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中耳增压效应与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的结构及功能有关。鼓膜的特有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能够将声音如实地传导,能够与声波同始同终,很少有残余振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于鼓膜,镫骨板与卵圆窗相接,三块听小骨形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两臂长度之比为1.3﹕1。该杠杆系统的支点刚好是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高。当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时,振动幅度减小,但压强增大1.3倍。另外,鼓膜振动面积大于卵圆窗的振动面积,约相差17.2倍。因此,经听骨链的传递,声波从鼓膜到卵圆窗总增压为22.4倍(17×1.3)。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从而调节中耳内压力使鼓膜处于正常状态,进而保持听骨链正常的增压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悬索桥的结构组成、传力途经及受力特点。

    正确答案: 悬索桥由悬索、索塔、锚碇、吊杆、桥面系等部分组成。悬索桥由两个主塔将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主缆索架起,再用固定在主缆索上的吊杆将作为桥面承重构件的主梁悬吊住。这样,作用在桥面上的竖向移动荷载就可以通过主梁和吊杆加载于主塔,传给地基。在力的传递中,吊杆和主缆索均承受着很大的拉力,此拉力由两岸桥台后修筑的巨型锚锭平衡。悬索桥的主要缺点是刚度小,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挠度和振动,需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非线性编辑系统硬件结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正确答案: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结构组成主要包括:(1)高性能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安装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对软硬件平台的管理;
    (2)视音频处理卡,主要用于视音频素材的采集及视频硬件特效的编辑;
    (3)大容量存储介质,主要用于视频素材的储存;
    (4)接口系统,主要用于与摄像机、录像机等外围设备的连接,实现数据的读写和存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