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孙子算经》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请根据给出例题设计鸡兔同笼问题的讲解: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一十二头,下有三十足,问鸡兔各几何? 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题目

教学设计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孙子算经》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请根据给出例题设计鸡兔同笼问题的讲解: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一十二头,下有三十足,问鸡兔各几何? 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更多“教学设计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孙子”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活泼性。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巩固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提高课堂活泼性的措施 ①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②选择适宜、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使用游戏教学法会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③使用生动、恰当的教学语言。教师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能弥补一些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手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活泼性。
    ⑤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利用丰富、有趣的活动可以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①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words: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②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
    Ability aim: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ir favorite season and their listeningand speak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love for nature can be aroused.
    (3)导入和巩固环节
    Warming up and lead-in(导入环节):
    ①Daily greeting
    T:What’s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cool/cold/hot/warm…
    ②Ask students how many months and seasons there are in a year to lead in the new topic.
    【设计意图】
    通过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日常问题问答.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新授环节做好铺垫。
    Consolidation(巩固环节):
    Activity 1 :Do a survey
    Let students find out their partners' favorite season using the new sentence they have learned and ask reasons,and then finish the chart.

    Activity 2:Draw a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ir favorite season, each student should draw a picture and try to describe their pictures to others.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调查和画画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和了解,增强合作意识,并且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制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答案:
    解析:
    (1)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算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除法没有意义。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新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每天应该跑多少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同学们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两个方面。
    重点讲解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列竖式的方法探究被除数是小数时的竖式列法。
    ②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位上?
    ③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应该怎么办?与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并用乘法验算。
    总结拓展:教师通过例子与同学们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

  • 第3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线条的种类都有哪些不同的线条感受如何
    (2)围绕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概述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线条在绘画中不但可以用来勾画外形.而且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质感和情感。如它有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浓淡、虚实等变化。线条的表现形式不同,给人的情绪的感觉也不同。水平线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垂直线让人感到昂奋,曲线给人轻柔委婉的感觉,斜线让人有进取搏击的信心,圆线有永恒团圆的感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物头部背影写生的步骤,掌握人物造型的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的方式,创作一幅同学背影的作品,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观察、敏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人物特征,掌握人物造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人物的特征,恰当地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游戏,课件展示同学背影图片,提出问题:你们猜猜画面中的是哪一位同学
    揭示课题:猜猜我是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活动二:讲授新知,引导想象
    ①千姿百态的人物背影
    提问:你是如何辨认出自己的同学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特征。
    ②感受人物创作魅力
    出示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思考: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忧郁感、悲凉的气氛。
    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呢
    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瞬间动态与周围环境,制造情感意境。
    继续欣赏其他作品——《未来世界》,提问:描述你看到的内容,并用语言加以说明。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作品中的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墙上的画,画家虽然没有从正面画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背面感受到他专注的神情。
    ③观察分析创作
    通过观察不同发型、不同比例的人物头部背影,提出问题:画中是如何用线条去表现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男生:短而密的线。女生:线到扎头绳的地方集中,然后又分开;用一组一组的长线。
    活动三:指导实践.展开实操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并交流同学头部背影特征,并派小组代表回答。
    以班上的同学为对象进行线描写生。画画你观察的同学。
    教师示范、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错。
    【设计意图】
    把实际操作环节作为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作品,描述绘画内容;学生相互评价对方作业,教师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总结评价。
    总结升华:养成热爱写生、热爱创作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交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呈现演示的原则有哪些?
    (2)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3)请设计本节“句型课”的新知呈现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呈现演示的原则
    ①呈现演示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来定;
    ②呈现语言要简洁易懂,一般不用学生未学过的词汇;
    ③要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④尽量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母语;
    ⑤把利用环境和创造情景统一起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
    ②能够在语境中理解It’s tall/short/fat.的语用功能,并在图片或动作等帮助下,使用It’s+adj.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
    ③能够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④能够用简笔画出常见小动物,并运用学到的语言结构描述自己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画来描述动物的特征,学会形义结合,来加深对句型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3)新知呈现:
    ①Present the sentences
    a.The teacher presents a picture of pig.
    T:Look at the pig.It’s so fat.(教师借助语气和动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跟读)
    Ss:It’s so fat.
    b.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 of giraffe.
    T:Look at the giraffe.It’s so tall.(教师借助语气和动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跟读)
    Ss:It’s so tall.
    C.Teacher presents the picture of panda.
    T:Look at tlle Danda.Is it tall?
    Ss:No.
    T(做动作):It’s so short.It’s short and fat.(引导学生跟读)
    S:It’s short and fat.
    T:I’m also short and fat.(做动作加表情)Do you think so?
    S:…
    (设计意图:呈现有趣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辅助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单词和句型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比较轻松。)
    ②Listen and answer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wice and tells them to try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a.Who is tall?
    b.Who is short and fat?
    The 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gives them some assessment.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听力训练。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答案:
    解析: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一):
    一、复习准备
    1.学生独立计算:
    224÷4 1236÷12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1236二 12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强调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I,0占位)
    2.同时提问: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填一填:
    0.32.面含有32个()。
    1. 2里面含有12个()。
    0.25.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2. 4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8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I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2.师:同学们,你们有谁坚持晨练?晨练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3.请看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4.思考: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2.4÷4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含义。
    三、自主探索
    1.独立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一下。
    3.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教 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做以下板书)
    22. 4 千米= 22400 米 22400÷4 = 5600 米 5600米=5. 6千米
    4.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22.4÷4?商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重点突出:余下的2与0. 4合起来,表示24个0. I,商6是表示6个0. I,应在商的个 位与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在整数商完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接着往 下商)
    5.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 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 什么?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6.比一比: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相比,你发现22. 4÷4与224÷4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7小结。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完成书上“做一做”。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42÷3
    4. 2 ÷ 3
    2.用竖式计算。
    38. 7÷9
    7. 26÷6
    16. 5÷15 43. 5÷29
    3.《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8. 6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设计理由]在教授计算方法时,先抛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解决例 题的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 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第6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正确答案: 新授部分教学环节:①看图写方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C.100+X=250=100+150,所以X=150。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语言技能(听说)目标。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正确答案: 《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民歌,歌曲极具民族特色。在土家族中“乃哟乃”代表了“快快来”的意思,歌曲每一句结尾都用“乃哟嗬”的语气衬词来结束,表现出了土家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全曲只用“domisol”三个音构成,通过旋律进行可以看出,每句前半部分呈上扬感,而后半部分的衬词在“solmido”下行旋律表达下呈肯定语态,使全曲的演唱形成一种问答形式的感觉,表现出了幸福热闹的场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什么是美术设计中的“排列组合”?

    正确答案: 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排列组合,通过重复,组成各种有趣的图形,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简述英语游戏教学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英语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②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③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④英语游戏教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⑤英语游戏教学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根据材料,设计教学过程。(3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如果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能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运用代换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运用分析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答案参考视频

  • 第1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的色彩(是色相环中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为在24色相环上任选一色,与此色相距90度,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如:红色与黄橙色、蓝色与黄绿色等。同类色是按明度来区分的,邻近色是按色相区分。同类色的差别在于明暗程度,邻近色在于色彩的相差。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相近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色彩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①感知、体验色彩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图片由几个主要颜色构成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展示色相环,提出问题:这几个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邻。
    【设计意图】
    图片与色相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色彩,感受邻近色,从而为学生认识邻近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A.认识邻近色
    教师继续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邻近色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色相环中相邻近的、在9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称为邻近色。
    如:黄一黄绿一绿、红一橘红一朱红、蓝一天蓝一普蓝。
    B.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寻找生活中的邻近色,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回答: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室内设计、建筑。
    继续提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①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尝试局部模仿练习。)
    ②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调色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色彩的运用,并结合实践掌握色彩的调色规律。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①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总结评议。
    ②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重难点。
    复习对比色,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设计意图】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最后小结,加深记忆并做好作业布置。

  • 第15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照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乃哟乃》歌曲特点: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旋律简单但不单调,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整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两个特点:①只用了“do mi sol”三个音组成,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 mi 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②节奏简单,只出现了四分与八分音符。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②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和合作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初步听辨高音和低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唱出节奏和歌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3)导入环节:
    ①看!土家族到了。课件展示:土家族的服饰、吊脚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教师随着课件的播放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大家快看!这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漂亮吗?这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山寨,真是个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的好地方;这是他们的住房——吊脚楼;这是土家族名扬海内外的手工艺品——织锦;看!土家姑娘在采茶;这是土家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社巴节;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土家族的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手舞,多热闹啊!大家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这是土家族人在以古老的形式庆祝丰收呢!)背景音乐为土家族乐曲。
    ②土家族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就是用“do mi sol”三个音符编写的,既然我们来到了土家族,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乃哟乃》音频。
    ③你们听到歌中土家族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吗?他们在说:“乃哟乃!乃哟乃!” 在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其实,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像“乃乃哟”和“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音乐课堂,并将本课的主要节奏隐藏于律动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用英文作答)
    (1)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有哪些
    (2)若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操练和运用环节的教学活动,并用中文注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vocabulary include word meaning, word use, word information and word memory strategy. (2)Knowledge Objectives: Students can listen,say, read, and write the words :doctor, cook, driver,farmer, nurse; Students can listen, read and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What is your father's job"
    "My father is a doctor. "
    Ability Objective: Students can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to inquire about someone's job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smoothly.Emotion Objectives: Students actively join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confidently speak in English; Students know something about "job"and set up their own dream.
    (3)Practice
    Activity1 Dictation
    T:Please work in pairs. One student reads a new word and the other student writes it down. Then change your roles when you finish the five words.
    Let's see which pair will finish it as the first one.
    OK,begin !
    While students do dictation, 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he classroom to correct students' pronunciation and handwriting.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听写新单词,训练学生的听力、口语和书写能力。教师巡视课堂,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与书写错误。
    Activity2 Task time
    T: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Now there is a task for you boys and girls. Please act as an interviewer to survey what your classmates' family members' jobs are by using the sentence"What is your father's/mother' s / uncle' s... jobHe / She is...". You should finish the table below.
    For example : Li Hua's mother is a doctor.

    【设计意图】学生扮演小记者调查同班同学家人的职业,可以在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Production
    T:Please find your partners freely and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e table you have finished and act it out.
    【设计意图】学生在足够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搭档编对话。这个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 第17题:

    教学设计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孙子算经》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请根据给出例题设计鸡兔同笼问题的讲解: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一十二头,下有三十足,问鸡兔各几何? 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第18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导入环节:课前,教师提前穿上土家族服饰来到教室,多媒体播放土家族风俗人情图片,音响播放《乃哟乃》。学生伴随着音乐的声音步入教室,亲身感受土家族民俗。师:大家看我穿得是哪个民族的服饰?(生自由作答)师:对了,是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喜欢群居,爱住吊角木楼。什么是吊脚楼呢?大家看图片……为什么土家族人民要住吊脚楼呢?据说古时候的土家族人居住的地方经常遭到猛兽、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做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篷,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师:看来土家族无论穿着还是居住都是很有特色的,那么土家族的音乐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土家族的音乐世界,感受土家族人民的热情,请欣赏《乃哟乃》。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运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方法。导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师通过穿民族服饰。播放民族风情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感受到浓郁的土家特色,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它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背景,从而能与新课很好地连接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培养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孙子算经》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请根据给出例题设计鸡兔同笼问题的讲解: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一十二头,下有三十足,问鸡兔各几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

    正确答案: 导入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数学知识,大家听说过我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吗?鸡兔同笼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出自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现在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通过多媒体出示课件: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新授环节设计:①引导猜想多媒体出示例子: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一十二头,下有三十足,问鸡兔各几何?同学们读题,说题目意思。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猜猜,笼子中可能有几只兔子?几只鸡?师:也就是说有很多种可能呢?究竟哪种可能是正确的呢?那要看情况下鸡和兔的脚一共有30只。②分组讨论,列表求解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鸡和兔到底各有多少只?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老师特意设计了一个表格,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看谁能利用表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能的答案:A.教师评价:请大家针对这种方法说说你的看法?他们试得很有规律,一个一个地尝试就不会有遗漏。B.从11只鸡1只兔开始的,但只要试三次就可以找到答案。教师启发:你怎么知道从11鸡1兔开始试就更简单呢?要是12只都是鸡的话,就有24条腿,都是兔就有48条腿,而24条腿离答案30条腿更近一些,所以肯定是鸡多一些,因此从11鸡1兔开始试会更快。教师评价:看来你对数的感觉真好!C.先假设鸡和兔各一半,如果算出来的腿的条数比30多,那就增加鸡减少兔,如果算出来的腿的条数比30少.那就增加兔减少鸡。教师评价:你的思路真独特,很有创意。③总结规律教师:现在我们回到表,请大家认真观察表A里的腿数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看哪位同学能最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规律是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总腿数就减少2条。原因是一只兔予比一只鸡多2条腿。教师:发现了这个规律后,其实刚才的尝试我们从哪儿开始试都没关系了,我们都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直接跳到正确的结果了。例如:老师假设12只都是鸡,兔子是0只,一共有几条腿?(24)比30条腿少了6条,为什么?(因为我们把兔子当做鸡,每只少算2条腿)一只兔子少算2条腿,多少只免子才能少算6条腿?(3只)引导同学们列出算式来算出答案。④小结巩固上述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上叫做假设法。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假设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接下来看大家能不能用假设来解决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歌曲中“domisol”三个音的音高并唱准。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不同演唱形式(齐唱、小组合作、男女生对唱)来表演歌曲,体会歌曲情绪,提高表演积极性,逐步加强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土家族民歌的韵味和特点,用音乐体会土家族的欢乐及人民的热情,逐步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听懂、会说新单词head,ear,eye,nose,face,mouth;能听懂、会说指令“Touch your…”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图片、肢体语言轻松理解语义和进行信息交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在学习五官单词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小组竞赛的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朗诵歌谣,新课导入师:小小瓶盖别丢掉,排列组合多巧妙。妙用以后就知道,变废为美真奇妙一瓶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其实我们把它巧妙地组合起来,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想一想平时我们用过之后都会把它们随手丢掉,是不是很可惜呢。今天我们将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瓶盖利用起来。(引出课题巧用瓶盖)(设计意图:通过朗诵歌谣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废旧材料制作的兴趣和环保意识。)(二)交流讨论,新课教学师:现在大家将自己上课之前收集起来的瓶盖摆在桌上,请同学来说一下你找到的瓶盖与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瓶盖的颜色、纹理、材质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虽然大家收集的瓶盖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我们发现瓶盖都是圆形的。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还能说出哪些圆形的事物呢?(太阳、花朵、小动物的头、电风扇、花盆等)。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些圆形的物体或物体的部分和我们带来的瓶盖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可以用瓶盖将它们做出来。师: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瓶盖来试一下,摆一摆,看看大家能有什么样的发现,说一说都有一哪些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以用排列、拼贴的方法来进行制作。(设计意图:通过对瓶盖的比较、联想,使学生了解瓶盖的造型特点,同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加深了制作的愿望。)(三)教师示范,加深理解教师示范小乌龟、小蜗牛的制作方法,学生参与其中。方法一:包瓶盖、加造型、添装饰方法二:包瓶盖、粘瓶盖、组合、加装饰(设计意图:重点示范,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利用瓶盖的特点进行制作的方法。)(四)实践练习,体会制作方法1.任选题材,综合运用材料创作瓶盖作品,创作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创作时,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创造的灵感)(五)展示评价,作业小结1.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创意、创作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2.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在父母的帮助下试一试家中其他的废旧物品还可以制作成什么艺术作品。(设计意图: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学生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从中体会不同的创意。课后让学生与父母运用其他废旧物品进行创作,这样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勤俭节约的环保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一)出示例题情景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l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l06千米。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质疑与小结(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统竖式的简便写法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三、巩固练习(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四、小结(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几百科全书,付了l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