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相关问题
  • 第1题:

    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正确答案: 不是,解脱只是转念而已。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闻思、不断的求证、不断的转念。由迷转悟,从梦中醒过来,别的变化没有。

  • 第2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净,心无所著,不论过去有无善根而言)一语,成为今日僧俗之口头禅。但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及楞严经六结之喻二点佛理而论,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须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属渐教,以顿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严经文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依此解释,乃是顿理,而非顿事。又以阿罗汉、菩萨而论,当已放下屠刀,心念清净,但仍须历劫修行方能成佛。设若无须假修,心净即佛,则无阿罗汉菩萨之假名可立矣。况‘释迦’示现亦经菩提树下静坐六年,始得开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无须假修,一念清净立地成佛,无始积习皆无现行,即因即果,殊属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语,究系民间故事,毫无实据,迷人自扰?抑或有佛典可稽,请释以正法闻。


    正确答案:此有因成与果成之别,倘多劫修持,尚未彻悟,一闻佛音,顿悟无生,此果成也;一闻百悟,直下承当,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顿实由渐,如食饼数枚,饱虽最后一饼,而实则后饼之饱,正有赖于前数饼也。

  • 第3题:

    佛教认为,所谓精进就是指渐悟成佛。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正确答案: 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若万不得已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一头牦牛,那要尽量地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不然的话,罪过是相当严重的。

  • 第5题:

    保证火车装车机的()装置正常后,再正式进行装粮作业。

    • A、除尘
    • B、摆动伸缩
    • C、输送
    • D、称重

    正确答案:B

  • 第6题: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藏传佛教有“中阴成佛”之说,但有人说“那是胡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中阴成佛”和“即身成佛”是无上密特有的说法,显宗没有这种说法。少见多怪,不知佛法中有“中阴成佛”之说并不奇怪。但把自己不了解,没有听说过的一律作为“胡说”,至少是一种孤陋寡闻的表现。
    凡成佛离不了两种情况,或者活着成佛,或者死后成佛,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死亡只是一刹那,如电断灯灭,然后进入中阴。
    “中阴成佛”指的是在熟练掌握和控制死亡、中阴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将中阴身转化为佛身的一种特殊修证法。在死亡过程中粗分意识消失,最细分意识显现之际,是转识成智的绝妙机会。这类妙法,正是密法成为无价之宝的珍贵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

    正确答案: 真假二谛,智慧方便二道,色法二身果是两两相对的,每一组法,都是统一的对立,互为前提,互相依靠,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能独立存在。
    那么小乘法不能成佛,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
    方便法指除智慧以外的一切善行,如起信、修慈悲心、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等。
    《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其开悟的程度也受福德资粮不足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唯识派与自证派中观家认为小乘罗汉悟不到法无我,因此,悟不到性空。
    应承派中观家认为要彻悟人无我,必须首先悟到法无我(法指五蕴身)。既然证得罗汉位,就理应悟到法无我空性,但因其缺乏大乘无量方便法门,其悟性并不圆满。
    又如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是修佛的基本条件,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获得生存、生活条件的前世因缘是守净戒、行施舍。
    人生无常,生命短促,若不修福德,甚至让恶业滋长,只修小乘似的空慧,假若在没有开悟前死去,下世连人身都得不到,还有开悟的机会吗?
    再从人道的角度讲,如果没有正发心,就入不了大乘菩萨道,如果真正生出以大悲心为基础的利众菩提心,把身边的众生视为堕入火海的父母亲人,放下火海的父母不救,心安理得,还能修到开悟吗?如果没有急切救度众生的菩萨心,光靠智慧永远也入不了菩萨道。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慧,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智慧如钢刀,福德如持刀的大力士,若福德资粮不足,就像虚弱的病号,无力举刀,面对强大的烦恼敌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方便和智慧是体和用的关系,方便为体,智慧为用。方便生出智慧,智慧见于方便。离开智慧的方便善行如盲人骑瞎马,变不成解脱成佛的因缘。同样,离开方便善行的智慧如有眼无足之人,寸步难行,只能待在原地。
    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慧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照此做下去,别说菩萨道,就连声闻缘觉道都无法进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五戒十恶杀为首,屠夫既未放下屠刀,自无成佛之理,佛教团体对屠夫一类之加入,可否因系‘谋生之技’,给予‘方便’?盖佛之同体悲心是不弃半个人不成佛,吾人岂可拒之门外?

    正确答案: 可容加入,使其薰染佛法,渐生慈心,然须善巧方便,诱其改业。若借口谋生,终操屠刀,是无补于彼,而为佛门腾讥矣。权实之机,须善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以佛(释迦)在百千万劫以前既成佛,经其法身庇护尚需舍弃王位苦修十一载乃证涅槃。以吾人之环境、智慧、德性,穷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属疑问,您之高见如何?

    正确答案: 佛有三身:为法、报、应。法身无相,遍满虚空,无始无终;报身广大庄严,有始无终;应身百千万亿,随缘而现,有始有终。释尊在此界所现者,乃应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谓八相成道,皆属权变,示范后人。至于忧虑穷半生力,不能成佛,实言之,岂但半生,不有三僧祇动,何能圆满?此须发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则有净土一法,当生可超轮回,至彼乐邦,即能得一生补处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佛教认为,所谓精进就是指渐悟成佛。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净,心无所著,不论过去有无善根而言)一语,成为今日僧俗之口头禅。但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及楞严经六结之喻二点佛理而论,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须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属渐教,以顿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严经文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依此解释,乃是顿理,而非顿事。又以阿罗汉、菩萨而论,当已放下屠刀,心念清净,但仍须历劫修行方能成佛。设若无须假修,心净即佛,则无阿罗汉菩萨之假名可立矣。况‘释迦’示现亦经菩提树下静坐六年,始得开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无须假修,一念清净立地成佛,无始积习皆无现行,即因即果,殊属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语,究系民间故事,毫无实据,迷人自扰?抑或有佛典可稽,请释以正法闻。

    正确答案: 此有因成与果成之别,倘多劫修持,尚未彻悟,一闻佛音,顿悟无生,此果成也;一闻百悟,直下承当,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顿实由渐,如食饼数枚,饱虽最后一饼,而实则后饼之饱,正有赖于前数饼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阴身’,在无始以前,系从何而有?由中阴身转生人身,由人身修成佛菩萨,而佛菩萨有法、应、化三身,化身为应化众生,能变化千百亿以至于无量数。然众生之‘中阴身’除成佛外,其体性原不生不灭之不变化者。惟据云在其未成为‘后有身’前,尚有隔数月一次之生死变易,其果报之缘由何在?


    正确答案:中阴身亦翻中有身,其义是说前生身已死,后生身未入之际。明乎此,则不能谓无始以前而有中阴身,且既曰无始,何能再说无始以前。中阴身成佛一语,更是误会,中阴乃生死之过渡身,何能成佛,法身是性体,应化是相用,应化依乎本体,如日光而依日体。‘不变’是性体之如如,‘随缘’是相用之玄玄,自无只法身而无应化之理,犹有日即有光也。中阴生死有迟早之不同,然最迟亦不过四十九天耳。

  • 第14题:

    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


    正确答案: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 第15题:

    以佛(释迦)在百千万劫以前既成佛,经其法身庇护尚需舍弃王位苦修十一载乃证涅槃。以吾人之环境、智慧、德性,穷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属疑问,您之高见如何?


    正确答案:佛有三身:为法、报、应。法身无相,遍满虚空,无始无终;报身广大庄严,有始无终;应身百千万亿,随缘而现,有始有终。释尊在此界所现者,乃应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谓八相成道,皆属权变,示范后人。至于忧虑穷半生力,不能成佛,实言之,岂但半生,不有三僧祇动,何能圆满?此须发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则有净土一法,当生可超轮回,至彼乐邦,即能得一生补处也。

  • 第16题:

    中共二大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菩萨成佛前必须完成的三件大事指什么?


    正确答案: 三件大事是:
    (1)福慧双修功德圆满;
    (2)度脱的对象因缘成熟(成佛是为了度众,成佛就意味着第二次入世来度众);
    (3)弘法国土的条件具备。
    不具备第一条不能证得无上圆满正觉,不具备第二条就没有度脱的对象,不具备第三条就不能弘法。

  • 第18题:

    问答题
    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正确答案: 不是,解脱只是转念而已。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闻思、不断的求证、不断的转念。由迷转悟,从梦中醒过来,别的变化没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进出粮作业的车辆必须限速行驶,车辆时速不得超过()。

    正确答案: 5公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中阴身’,在无始以前,系从何而有?由中阴身转生人身,由人身修成佛菩萨,而佛菩萨有法、应、化三身,化身为应化众生,能变化千百亿以至于无量数。然众生之‘中阴身’除成佛外,其体性原不生不灭之不变化者。惟据云在其未成为‘后有身’前,尚有隔数月一次之生死变易,其果报之缘由何在?

    正确答案: 中阴身亦翻中有身,其义是说前生身已死,后生身未入之际。明乎此,则不能谓无始以前而有中阴身,且既曰无始,何能再说无始以前。中阴身成佛一语,更是误会,中阴乃生死之过渡身,何能成佛,法身是性体,应化是相用,应化依乎本体,如日光而依日体。‘不变’是性体之如如,‘随缘’是相用之玄玄,自无只法身而无应化之理,犹有日即有光也。中阴生死有迟早之不同,然最迟亦不过四十九天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

    正确答案: 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正确答案: 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若万不得已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一头牦牛,那要尽量地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不然的话,罪过是相当严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

    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

    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

    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